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2 道试题
1 . 普通的面包折射出人类不平凡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人们都叫埃及人“吃面包的人”。面包不仅仅是埃及人的主食,还是观念层面的衡量标准和计量单位。“面包个数”象征着财富,全国遍布的烤炉实质上等同于铸币厂。烤炉里烘烤的面包,最终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货币。埃及人还在墓室的墙壁上绘制了许多不同形状的面包,有的像墨西哥农民的草编帽,有的像小金字塔,甚至还能看到神牛、哈托尔女神、丰饶女神的形象。

——摘编自(德)H.E.雅各布《了不起的面包》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前,面包生产一直由中世纪的手工技术主导,费时费力。商家在制作面包时或混入明矶作为增白剂,或为了增加面包重量在原料中混入土豆,或干脆缺斤少两。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发明家约翰道格利希在19世纪50年代发明了全自动轻盈面包机,创办了轻盈面包公司,生产成品纯净、大小一致、无需发酵的轻盈面包,成为近代英国面包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尝试,也是科学家探索无酵母胀发手段的重要成果。

——摘编自朱联璧《19世纪中后期英国面包生产的工业化尝试》

材料三   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利福尼亚经营了一家汽车餐厅。1943年,他们转向主要销售用两片面包做成的汉堡包,并对经营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采用自助式用餐,使用纸质餐具,并提供快速服务。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大获成功。接着,麦当劳兄弟又开始建立连锁店,并亲自设计了金拱门的招牌。到20世纪80年代初,麦当劳已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0多家分店。仅1985年一年就发展海外分店597家,平均每15小时就开一家分店。

——摘编自马若寒《克罗克和他的麦当劳餐饮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包在古埃及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面包生产工业化尝试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当劳经营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德国宣传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将原有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和种族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推行德意志强权和世界政策的理论依据。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高额战争赔款、限制德国军备等,激发德国人强烈的民族耻辱感;在1929年经济危机造成民生艰难的形势下,希特勒借机以优秀的日耳曼民族要复兴,建立统一的大德意志的口号,迷惑和吸引德意志民族的大部分民众投票纳粹党主政;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对外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派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诱使、强制国会通过授权法,授予总理无限权力;还颁布《纽伦堡法案》,公开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进而禁止工人集体谈判,取缔工人的罢工权利,把包括工会在内的一切群.众团体纳入纳粹管制之下等,在德国全面推行法西斯专政。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德国》

材料二   1945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19456月,美、苏、英、法四国《关于共同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明确:将德国和柏林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占领,全面接管德国的权力19457月美、英、苏发表《波茨坦公告》:重申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严惩纳粹战犯;确定占领的双重目标:德国人必须为他们曾经犯下的可怕罪行赎罪;战胜国也愿意给德国人民机会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础上永久地重建他们的生活。使德国不再成为战争的发源地。

——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分裂的原因和影响。
2021-08-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8月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人类历史多次因为病毒、疾病的爆发而发生重大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该书所指的瘟疫是14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这个名词就来源于此)。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历时5年,写下了《十日谈》。

——百度百科

材料三   艾萨克·牛顿在剑桥大学基本上靠自修学完了当时的数学和光学知识,此后不久(1665-1666年间,当时他从剑桥退隐到家乡以躲避瘟疫)就卓然有成……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开始了对行星运动问题的思索……有资料证明,牛顿在1666年就猜想到,地球上的重力有可能延伸到月球使之维持在其轨道上。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结合所学,以美洲和欧洲交流为例,说明“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薄伽丘《十日谈》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并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出1665-1666年间牛顿在数学和光学方面的科学成就各一例。在此期间牛顿开始思考行星运动问题,请分析牛顿成功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原因。
2021-03-01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七彩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价值观,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认知体系中关于生活的基本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中国人大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原则不断向外推延,由此扩展成一个“个体一家族一国家一天下”的同心圆结构。在这个同心圆中,家族是按照血缘和宗法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则是不同家族的联结,天下又是国家的扩展……无论家国还是家天下,都与儒家所倡导的家族伦理存在至为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朱其永《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价值观相比近代价值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并简述晚清以来“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锺书先生认为:“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唐朝,最高统治者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政治相对开明,诗歌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诗人们敢于在诗歌中揭露社会矛盾,讽刺时政。唐诗出现了“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于气质”“若能掇彼清音,简之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的文化整合局面。唐诗重在自然意象的运用和表现,追求自然与和谐,诗渗透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中国成为诗的国度。

材料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带来书籍普及的现象。宋人读书的范围拓宽,写诗、词更多地运用典故、化用前人的诗意和诗句。宋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努力挖掘其中意蕴,编著人文意象的运用和表现,所以宋诗、词带有一种新的诗文生活气息。

宋代城市的规模和手工业、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市民活跃,宋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修酒,适应了城市娱乐消费的需要发展起来。词人柳永考取进士却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创作,他把词引向俚俗,表现市民情趣,给词坛带来了新的气息、活力和趣味。苏轼以诗为词表现传统题材,辛弃疾、李清照等以词言志、表达对国破家亡的忧伤情感,使词取得和诗同等的地位和功能。

材料三元代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不能在政治上施展智慧和才能,与正统诗文产生一定的距离,他们选择了戏剧创作。元曲作为新兴的城市文化形式,适应了社会下层市民,包括工匠、商贩等的娱乐需求。元曲剧作家与演员互磋剧本、演技,通过演员的动作、曲词、对白来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在唱念做打各种因素中,以唱为主导。整个元朝弥满着戏剧气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出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传世之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诗繁荣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词、元曲成为流行文学形式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2018-02-0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绝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本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采取的应对方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简要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3)在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认识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痛快淋漓地“修理”伊拉克,再次向世界证明了其无与伦比的“一超”实力。然而’美国“先发制人”的军事政治战略使朝鲜等国家坚定了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是核武器的决心。如朝鲜在战前就声称“拥有核武器”,战后更明确表示已经拥有核武2003希望以此作为对抗美国、防止美国打击的筹码。伊战的结果使国际社会的反恐怖主义斗争更加尖锐'2003年全球恐怖袭击事件比2002年增加了45%,证明单纯用武力打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布什政府一再赞许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放下身段”同朝鲜谈判。这些“反常”举止证明,面对国际反恐局势的持续恶化'美国不得不调整反恐策略,由“硬反”退向“软反”。

——摘编自虞峻《“单极独霸”与美国战略利益的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调整反恐策略的原因。

2018-04-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第一中学2018届三适应性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9 .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国家在对科举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造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代的文官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
一一美国学者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公开的竞争性考试是一种中国制度,而中国并不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国家’。因而这一制度是可怜的!”

——英国1853年蒙蒂格勒议员议会发言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赃制”造成的政治混乱问题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

——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为什么蒙蒂格勒说这一制度是可怜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本质。
2018-01-03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经历了巨大而且快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随着大规模移民的涌入,城市住房条件恶化,公共卫生状况今人担忧,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攸关公众健康的服务面临极大挑战,医疗保险这一话题首次进入美国公众舆论。1912年,美国劳工立法联合会开始着手调查工人的伤病问题,并决定起草强制医保法案,希望从州的层面向联邦层面过渡。
材料二 在美国劳工立法联合会推动下,1916~1919年强制医保四次进入纽约州立法程序。然而出乎其意料的是……强制医保法案引发了企业、保险业以及职业医师团体的联合反对,企业反对承担更多费用,保险业担心强制医保对本行业造成冲击,医学会则不满医师收入减少,因此采取各种措施阻挠法案通过。恰逢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激烈碰撞之时,为反对者提供了政治借口……而同一时期发生的战争和红色恐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促使强制医保的反对者更加强烈地发起攻击。最终医保计划在反对声中以失败告终。

——李文硕《进步运动时代美国的医保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强制医保法案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指出纽约州强制医保法案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医疗改革的认识。
2018-01-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