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边疆治理主要有三种体制:一是边郡体制,不推行内地法律制度,原则上不征税,“边郡太守各将万骑”等;二是边郡代管机制,即由边郡代替中央管理活动在边郡以外的部族;三是设置特别机构进行管理,如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西域都护等。

材料二   唐朝时,对边疆的治理实行羁縻府州制。《新唐书·地理志》中提到:“以其首领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还强调“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府州往往有府一州一县一乡的完整地方行政层级,且其行政级别与中原州县体制基本相当。唐朝往往于羁縻府州驻军,还往往派官员参与治理。

——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

材料三   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机构一一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清政府修订《理藩院则例》713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民族法规。清廷对边疆民族上层人物采用“恩威并用”的策略,如:皇帝定期召见边疆各族王公、喇嘛等,赏赐他们财物,任命民族首领负责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与蒙古贵族联姻、尊崇喇嘛教传播等。同时,清政府在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地区,颁行《喇嘛禁例》,严惩喇嘛反叛、违法行为;在承认西藏在某些方面有较大自治权时,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驻藏大臣主持西藏地方官吏升黜赏罚,负责西藏的对外交涉事务,稽核地方财政等。对于新疆维吾尔族聚集地,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在适当照顾维吾尔贵族传统特权的基础上,确立清政府的统治权。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多重措施并举,既强化了清廷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边疆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两代边疆治理体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政府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统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燔诗书而明法令"。残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

——摘自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秦简记录的秦朝条今

材料三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材料四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材料二能否佐证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初,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名称上多使用“传”“纪”“说”“谈”而不使用“报”,带有中国传统报刊的原始形态以迎合中国读者。从内容上看,1840年以前创办的报刊多宣传基督教义,鼓吹万国一方,以消除中国人的戒心。1840年以后的报刊则致力于消弭中国人因鸦片战争而生的对外仇恨心理,鼓吹中外通商、友好,一些报刊也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而更多的报刊则以世界观念冲击中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大力传播西方文明。这既反映了中国由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也反映了传统中国正面临西学东来的冲击。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材料二   伏尔泰认为,自然赋予了每个人自由的权利,其中言论出版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保证。……1789年5月至1792年8月,法国新闻出版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据统计,从1788年7月到9月间共出版政论小册子达300多种,平均每月100多种,远超之前的水平。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报刊纷纷创刊,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是政治性报刊,革命派的占绝大多数。它们反对僧侣贵族统治,宣传第三等级的革命要求,并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激烈论战,推动了革命的发展。1791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1791年宪法》,重申了言论出版自由,这更促进了新闻出版业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陈淑荣《法国大众传媒实现的艰难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法两国报刊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近代中国与法国报刊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报刊业发展相对于中国的有利因素。
2019-04-0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3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57年,商人托马斯-加韦在伦敦首次向公众售茶。中国的茶叶在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是一种神奇的药物。促使茶叶从药物变身为饮品,进而实现饮茶生活化的是英国的凯瑟琳王后,她不但自己喜欢饮茶,还积极宣传茶的功能,说饮茶使她身体苗条。在凯瑟琳王后的引导下,饮茶很快成为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但是整个17世纪,饮茶之风只在皇室、贵族和富豪阶层中流行。18世纪初,英国茶叶的输入开始快速增长,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8世纪中叶以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与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茶在英国更受人们的欢迎。这一方面与英国王室的推崇有关,另一方面,英国人在饮茶的过程中也逐渐感受到了茶叶的益处,如提神、明目、健肾、强脾、健胃、增进记忆等。当时英国社会普遍酗酒成风,与使人变得醉醺醺的酒类相比,茶叶自然更受欢迎。

材料二19世纪华茶输英变化较大。1838~1842年间,华茶输英年平均出口量为4235.03万磅,比1834~1837年间年均下降了1600万磅之多。1844一1860年间,华茶输英增长迅速,从1844年的7047.65万磅上升到1860年的12138.8l万磅。19世纪60年代以后,华茶输英开始出现转折。1868~1885年间,大多数年份华茶出口英国的数额没有什么增长,基本维持在每年100万担以上。1885年以后,华茶输英出口额趋于下降。1886年输英华茶的出口额为94.953万担,1892年以后下降为30万担左右。与之对应的是,1885年以后的英国茶叶市场上,华茶的主要用途是与印度茶掺和,以利用其低价来扯抵印度茶的较高价格,同时利用其清淡气味,减轻印度茶的强烈气味,这种混合茶是当时英国销售最好的饮料,而且是以印度茶的名义出售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饮茶之风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华茶输英的阶段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018-04-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第一中学2018届三适应性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贸易。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政体。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的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力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

——任寅虎《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二雅典人极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虽然允许修改法律,但有着严格的限制。在雅典,提交公民大会讨论的议案事先都要经过议事会的审查。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材料三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早期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归纳希腊民主的特点。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中“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的观点。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轻重必有能辨之者。此议果定, 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但设海防衙门,于近畿七省防务,仅以一重臣主之,无论东自奉、锦, 南暨台、琼,首尾延袤万馀里,非一人之力才、精神所能贯注,而形隔势禁,既无长驾远驭之方,亦开外重内轻之渐。其事可暂而不可久也。查泰西各国,外部、海部并设衙门于都城, 海部体制与他部相埒(同等)……且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鄙见外患如此其亟,时势必须变通。应请径设海部。
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 舍变法与用人, 别无下手之方。 伏愿我皇上顾念社稷生民之重, 时势艰危之极, 常存歆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请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於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请设海部兼筹海军》


左宗棠道:“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亦将无晏眠之日。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今之论海防者,以目前不遑专顾西域,且宜严守边界,不必急图进取,请以停撤之饷匀济海防;论塞防者,以俄人狡焉思逞,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无虞,东南自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不同观点,归纳李鸿章的海防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美殖民地,议会是在殖民过程中由各个殖民点(城镇)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代表名额一般是公平分配的,因此,人们普遍相信,议会议员首先是他那个地区的人民选到议会里的“代理人”,而不是代表某种更广泛利益的独自思考的“政治家”。因此,人民是现实地选举了代表,代表也是现实地代表当地选民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现实代表制。

——摘编自谭君久《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美国》

材料二   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统率武装部队。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摘编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美殖民地议会组成的特点。材料中的“现实代表制”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析材料二,归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在选举形式上的不同点。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棉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器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二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背景及其早期的发展特点。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014-10-15更新 | 2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贵州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8月摸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重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材料二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归纳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2024-05-3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