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机。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

——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婆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
2024-06-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是受到内、外两方面原因的推动。从内部看,在欧洲近代社会大规模转型、原有的国家功能受到挑战后,新的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开始反抗传统的宗教文化,并致力于形成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从外部看,由于欧洲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国家间存在天然的竞争,而发展现代经济,无疑是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筹码。因此,谁要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落后,就必须尽快地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杨解朴《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孙军《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积极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先秦羁縻政策比较,汉唐时期的民族羁縻政策不仅在形式上有较大发展,也在某些基本原则上有较大的突破、创新。首先,就多民族统一原则来看,汉唐时期大大强化了周边民族对中央政权的隶属地位,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其所担当的职权往往以受内地政权的册封为根据,并直接受汉唐所设的羁縻政策州府官吏的监督或汉唐驻军的控制。其次,汉唐的羁縻统治进一步发展与健全了先秦时的“依俗而治”原则。“依俗而治”不仅要强调“依俗”,更要在“治”上作文章。“依其故俗”只是治理的一种方法,其实是以设立羁縻机构职官及派军队等政治军事管理行为为前提的。其三,汉唐的羁縻统治民族政策把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放在了较重要的地位。汉设西域都护客观上起到了协调民族关系的作用。唐在大漠南北及西域设置的羁縻府州,也有利于防止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攻伐。最后,汉唐的羁縻统治把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提上日程。汉唐时内地政权与周边民族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活动。

——摘编自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

材料二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紫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民族羁縻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历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甘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引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来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哥伦布大交换”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条件。
2023-03-2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在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上特别提出了关于红军文化教育问题。1932年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命令,专门对政府人员的识字问题作出规定,设立识字班,所有的委员会和工作人员都要强迫识字。“无论哪一政府人员,如故意忽视学习工作,敷衍了事者,以怠工论”。为了配合识字运动,中央苏区和地方政府还组织编印了一系列通俗读物。如介绍“红军的任务”“共产党的任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内容的《红色战士读本》。

材料二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对付敌人的“扫荡”和“袭击”,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学校实行军事编制,并配有武器。平时集中上课,战时分散作群众工作或参加战斗。针对日军“大自首”屠杀运动,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大规模的“军民誓约”运动和儿童的“五不”运动。根据地的冬学、民校识字运动首先讲授誓词,同时把抗日英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炳照、郭加齐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区为推进识字运动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教育斗争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教育措施所体现出的执政智慧。
2022-12-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19世纪中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袁志刚在《从里根新政看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中指出:如果我们讨论克林顿时期的经济繁荣,则不得不提到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新政。因为克林顿时期的美国新经济正是里根新政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政策上的延续和私人经济的继续发展。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经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统治了四十余年。经过长期的需求管理,美国经济拥有一个庞大的政府,并随时遭受其看似合理的管制和调控。可是,长期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经济表现,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情况。尽管如此,战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丝毫也没有减弱。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概括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2)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里根经济改革的背景
2020-10-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凤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意义。
8 . 阅读下列材料:
自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材料一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

材料二   60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材料三   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

——《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
(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刺眼的光线公布,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技术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迟滞。《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积聚了力量。 《大循环》
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美国对待科学技术的不同态度。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具体表现。
(3)美英对科技的态度给我们当前实施科教兴国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2016-11-18更新 | 6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贵州省册亨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9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请求修筑铁路,顽固派以“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反对。经李鸿章多次斡旋,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但通车后不久朝廷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于是改用骡马拖曳。到1911年,全国铁路才近1万公里,但90%受外国人控制,帝国主义列强或是直接侵占中国的筑路权益,或是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铁路命脉。到194612月,中国公路总里程才超过13万公里,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能通行的只有一半左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五”计划期间,政府拨出59亿元用于铁路的基本建设,先后建成了鹰厦铁路、宝成和兰新等7条铁路干线,共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

——摘编自丛树海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铁路发展的意义。
2024-01-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