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边疆治理主要有三种体制:一是边郡体制,不推行内地法律制度,原则上不征税,“边郡太守各将万骑”等;二是边郡代管机制,即由边郡代替中央管理活动在边郡以外的部族;三是设置特别机构进行管理,如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西域都护等。

材料二   唐朝时,对边疆的治理实行羁縻府州制。《新唐书·地理志》中提到:“以其首领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还强调“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府州往往有府一州一县一乡的完整地方行政层级,且其行政级别与中原州县体制基本相当。唐朝往往于羁縻府州驻军,还往往派官员参与治理。

——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

材料三   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机构一一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清政府修订《理藩院则例》713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民族法规。清廷对边疆民族上层人物采用“恩威并用”的策略,如:皇帝定期召见边疆各族王公、喇嘛等,赏赐他们财物,任命民族首领负责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与蒙古贵族联姻、尊崇喇嘛教传播等。同时,清政府在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地区,颁行《喇嘛禁例》,严惩喇嘛反叛、违法行为;在承认西藏在某些方面有较大自治权时,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驻藏大臣主持西藏地方官吏升黜赏罚,负责西藏的对外交涉事务,稽核地方财政等。对于新疆维吾尔族聚集地,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在适当照顾维吾尔贵族传统特权的基础上,确立清政府的统治权。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多重措施并举,既强化了清廷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边疆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两代边疆治理体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政府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统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燔诗书而明法令"。残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

——摘自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秦简记录的秦朝条今

材料三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材料四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材料二能否佐证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及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比利时人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近代西方医学开始兴起;17世纪,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荷兰人安东尼利用显微镜研究血细胞和微生物。这说明,近代科学(     
A.重视生活的经验B.摆脱了宗教束缚
C.重视实验归纳D.重视理性的判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茶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近代中外商品文化交流中,茶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材料   顺治十八年,达赖喇嘛主动向中央政府请求西藏输送马匹以换取茶叶。乾隆十一年,甘肃巡抚黄廷桂向皇帝上奏,甘肃番、民错处,惟茶是赖。番、民都用粮食来换取茶叶,这极大地充实了地方财政。同时清政府也以边疆地区是否恭顺与边茶贸易挂钩。在外贸方面,茶叶成为清朝吸纳白银、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保持贸易顺差的有力武器。

18世纪末,在一百年的时间里,英国进口茶叶从6吨达到了11000吨,茶叶从贵族走向平民,迅速取代了酒类,成为国民饮品。大量的茶叶消费需求导致英国茶叶走私严重,同时对华贸易出现严重赤字。

清代中后期形成了三个最大的茶叶出口地:汉口的砖茶多流向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俄罗斯;上海出口的红、绿茶销往欧洲、美国;福州出口的茶叶多是销往南洋群岛和南美洲。

——摘编自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清朝茶叶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当时茶叶贸易的重要影响。
2024-05-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5 . 材料一:从16到19世纪之间,英国相继出现了培根、牛顿、波义尔、胡克等近代科学的先驱,这些科学巨人的出现对英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使“科技进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思想深入人心。1660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1754年成立了“工艺制造业和商业促进会”,各类学术团体的不断涌现成为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王铁成《英国科技强国发展历程》

材料二: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约有十余万人,仅占全国人口的0.02%,而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生活的人数比例就更少。全国有资格参加众议员选举的选民4293392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5%,其中资产阶级选民人数更是微乎其微。

民初政党之所以会如此畸形发展,根源就在于中国政党的早产……但民初资产阶级各政党均只重视走上层路线,拉拢社会名流和中央、地方的实权派人物入党,而忽视了那些终日劳作的亿万民众,把他们排斥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之外。

——徐昌义《民初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析》

材料三:我国由五千年之专制一跃而进于共和,旧信条横亘脑中,新信条未尝熏受,欲求新政体之圆满发达难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所学,归纳16-19世纪英国社会经济文化取得成就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资产阶级所建立的共和政体在中国“欲求圆满发达难矣”的原因。
2023-11-1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将铁路交通与电影内在的相似性,置于城市的场景中,将工业化、现代化的真实城市与速度、电影、城市融为一炉。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搭建了第一座电影院——虹口大戏院。此后北京及内地,电影放映日益增多。“默片”时代,由卓别林担任主角的美国电影在中国颇受欢迎,《摩登时代》中,卓别林以滑稽、幽默的艺术形象,塑造工人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带给人们无尽的欢笑和泪水,更留下对社会弊端的无情戏谑和讽刺。由于外国影片输入中国,多具文化侵略的性质,引起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从1896年到1932年,中国本土电影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传统分布状况,并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艳《民国时期上海电影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影片逐渐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与此同时,引进的苏联影片风靡一时。苏联电影叙事大多贴近中国的时代发展诉求,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提供注解,激发民众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爱国热情,借助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几近停滞。

——摘编自揭祎琳《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影片的历史交接》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着手改革电影发行放映体制。1979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恢复了早已被破坏的电影发行放映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电影发行体制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期;1995年,广电部发布《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将中国的电影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向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业实施加快开放策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和数字化。

——摘编自唐榕《新中国60年电影体制与电影市场之发展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末中、西电影业兴起的异同,并归纳近代中国电影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二十世纪50、60年代中国电影业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以来推动中国电影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3-02-20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欧洲复兴计划,以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并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冷战时期,美国继续进行大规模对外援助,联合盟友遏制苏联。1961年颁布《对外援助法案》,规范美国的对外援助,但存在与现实脱节且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美国没有跨部门的多边援助战略和政策指导,在实际决策中,各部门各自为政。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国家安全问题成为影响美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因素。美国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列为外交和对外政策的重点,其主要动因是巩固和增强对联合国等关键机构的主导影响力。近年来,美国在经济发展、环保和卫生等领域设立多个垂直基金、不断推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制定规则,提高其在全球的领导力。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对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系造成重大伤害。

——摘编自曾璐、孙蔚青、毛小菁《美国多边援助的做法、问题及借鉴》

材料二   20092012中国对外援助情况示意图



——据《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援助的目的,并归纳美国对外援助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9—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和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建中元年(2780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

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徭役多落到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做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一件大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税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两税法反映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巴勒斯坦地区是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国都视之为必夺之要地,同时也是周边邻国争夺的主要目标。二战后,围绕犹太人建国问题,最终导致了本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民族矛盾不断加剧,使之成为战争爆发的主要根源。同时,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也需要一场战争,来外化解决自身层出不穷的社会经济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围绕着巴勒斯坦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先后爆发了多次中东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战争的影响。
2021-09-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前,并不存在所谓的“全球标准时间”,多种时间表述在世界范围内共存,时间通常意味着当地时间,取自太阳在当地天空中的位置。19世纪中期,统一时间运动开始于英国,随着铁路运输日益普及,许多城市很快效仿,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已经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正式引入世界标准时间概念,以穿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零经度(称为“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世界划分为24个“标准”时区。借助铁路、蒸汽船、电报和电话等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标准时间在北大西洋地区率先推广开来。时间趋同在19世纪的全球化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使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一个普遍的、同质的、深刻的时间概念被打造成无可争辩的“现代”力量,也是西式现代化的基本标识之一,支撑着西方科学和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一部全球时间标准化的历史,根本上说是一部西方国家尤其英美等国,以全球化的名义改写世界时间进而改造国际秩序的历史。

——摘编自艾仁贵《全球时间趋同的成就与隐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标准时间”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全球时间标准化的历史”加以评价。
2024-06-0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