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与世界文化走向融合的双趋势中,中国儒家文化也顺应了这个趋势。

材料一   2004年全世界只有7所孔子学院,到20118月为止,共有10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53所孔子学院和473所孔子课堂,其中美国和日本分别建立81所和13所孔子学院。

这个被称为“孔子学院”的现象,至少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非零和(我的利益不是你的损失)、非排他(我可以做你也可以做)、非独占(我做了不影响你做),非竞争(你做好了会是我的参考)、非暴力(我自愿做你也自愿做),互惠双赢(我有利益你也有利益)的双边合作国际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如何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进而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先驱性试验。

——周玮生:《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孔子学院的实践》

材料二   美国著名汉学家白鲁恂认为,中华文明可以拯救西方基督教文明造就的“创造性毁灭”怪圈。在他看来,基督教文明业已陷入难以自救的悖论境遇,即一面在创造着人类大量财富,一面又囿于其二元对立观在世界上制造了隔阂、对抗与冲突。

——胡燕春:《海外汉学家对“文化中国”的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学院的创办有哪些特点?其有何示范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出现了哪些问题?中国文化的哪些核心价值有利于解决西方文化的弊端?
2021-04-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把最大注意力集中到人事以及人伦关系方面,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突出人的道德理性为根本特征,因而可称为道德人本主义。道德人本主义侧重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是以共同的人性和以共同的人伦道德为基础的。中国道德人本主义是以群体为本体的,主张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对终极生活方式的向往,以自己的方式来把握存在是一种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方式。法国哲学家哈道特曾说:“在这一时代(指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是一种方式,它必须在每时每刻都要践行,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改造个体的生活。”因而哲学家注重从人的现实生活、从人的存在的困惑出发,追求人生幸福,通过这种生活方式达到对存在的切中而得到心灵的安定和自由。

——摘编自史巍《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相比,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3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史料1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601年673年)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史料2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现分别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西藏档案馆。


材料二   东汉时期,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跟汉人杂居,学习农业生产,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但是大多也还保持部落组织,保留自己的语言和习惯。到了西晋初年,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族和羌族等族共有几十万人。

西晋末年,由于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也先后南下,逐渐迁移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据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如此多的百姓来到了长江一带,使长江地区迅速变成我国另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南方也得到了极快的开发与发展。

——摘编自《中国民族关系十讲》等


(1)指出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民族迁移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024-03-1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朝邮驿制度日渐衰落,“往往有数百里内文书竟迟至十余日始到者”。但圈于传统思想,清朝官民对西方近代通讯普遍排斥。19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西方列强的纷至沓来,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铺设海底电线,中国事实上已被纳入世界电报网络当中。电报的准确、便利、迅捷,给清朝官员以深刻的印象。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上奏,提议“闻电线之设,洋人持议甚坚……倘其势难中止,不如我自为之”。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沈葆桢在奉命前往台湾布置军事中,深感军事情报的原始联系方法,将对战事产生不利影响,主张在福建沿海与台湾之间架设电报线路。由于军情紧急,清政府令其“妥速筹办”,此举首开电报禁例。1880年,李鸿章奏请朝廷架设“由天津循运河以至江北、越长江由镇江达上海安置旱线”得到批准,揭开了晚清政府全国性的大规模正式创办电报的序幕。

——摘编自《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通讯方式变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通讯方式变革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
2023-05-10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燔诗书而明法令"。残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

——摘自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秦简记录的秦朝条今

材料三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材料四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材料二能否佐证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英商修筑的淞沪铁路(吴淞口至上海),因遭到沿线居民的反对,清政府将其买下,次年拆除。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竣工,标志着近代中国铁路的诞生。后来,清政府靠出让利权修筑了卢汉铁路(京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段)、津浦铁路、沪宁铁路等。1876--1911年,清政府共修建铁路9100千米。其中,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主持修建的铁路干线。1912-1949年的民国时期,共建铁路17100千米,但由于战争破坏或其他原因,一些铁路被拆毁。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有铁路22600千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对原有铁路进行修复、改建的同时,着手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铁路新线建设。到1978年,为了开发西南西北地区、增强中部和东部地区运输能力、直接通往港口和邻国等目的,共新建干线、支线铁路100多条。改革开放后,铁道部把建设资金主要投向现有营业铁路的技术改造上,先后完成了一些铁路的复线配套工程。另外,自乌鲁木齐到阿拉山口的兰新铁路西段竣工,并与前苏联土西铁路接轨,第二亚欧铁路大陆桥全线贯通;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铺轨贯通。另外,为解决煤炭运输,新修了大秦、新兖、兖石、通霍、朔黄等运煤专线。20031月,我国首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正式通车,结束了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20067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改变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中历史地图册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发展铁路事业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生思想源于夏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发扬于两汉和唐代,但大多停在原则性的理论阐述上,真正把民生思想具体化的是宋代程颐和程颢兄弟,他们在“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明清之际的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复井田”以实现社会的“均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中国社会的空前危机,使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又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形成了以谋求民富国强为主题的民生改良思想。

材料二1601年,英国女王伊面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救济贫民的法案,即《济贫法》,该法案将已有的宗教或社会救助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容,同时,为失业者、贫民、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1834年,随着英国社会形势的发展,又通过《济贫法》的修正案,即新《济贫法》,以此为标志,社会救济已成为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它规定国家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公民有要求社会救助的合法权利,社会救助是一项积极的福利措施。

——林祖华《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和资本主义民生思想比较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生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在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中的实际运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修正《济贫法》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民生思想的共同作用。
2021-06-0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