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摘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材料三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前此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该战争的名称,并概括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曾国藩上该奏折的背景及其根本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原因。阐述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取得“部分的成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近代西书阅读】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
2022-12-17更新 | 608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五)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开始禁止政府船只向日本输送武器。美国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一外交举措制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维护自身利益。……虽然美国多次争取日本在对华问题上的妥协但均遭到日本拒绝,鉴于此,美国对日禁运政策也逐渐具体化并加强了对华援助。19401月,《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到期,美国立即将其废除,同年7月实行主要原料、军需品对日出口批准制。……由于日美矛盾激化,日本统治者越来越清楚的看到美日之战在所难免。……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入,加上英美对日政策的不断强硬,日本的资源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战争机器。从1940年开始,日本逐渐将重心转向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这一举措激怒了该地区的重要利益者一一美国。194181日,美国宣布全面停止对日本的石油供给,这完全抓住了日本的命脉,面对这种形势日本对美开战的呼声高涨,并于次月通过了《贯彻帝国国策纲要》,确定了以对美宣战作为解决日本目前所面临困难的手段。

——摘编自周彦宇《日本“南进政策”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本禁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日本禁运的影响。
2021-04-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分权制衡原则是美国宪法的核心,它不仅在于权力的分立。还在于权力的相互制约……按照分权制衡原则,主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部门,但是由于各部门有其各自的运行程序,且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机构,三个不同的部门在互相制的同时,也致使周转程序繁多,运作不灵,从而容易导致效率低下职责不清。尤其是国会与总统之间,常常由于党派政见和利益之争而出现僵持局面,出现混乱拖延,处理事务不力的状况。

——摘编自尤维丽《论美国宪法中的分放制衡原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美国改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列举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建构分权制衡体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列举出分权制衡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品货币经济刺激下欧洲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享有许多自由和平等权利的独立阶层——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既不像农民那样被束缚于土地,又不像骑士与教士那样受传统与教规的制约,这些都为体育活动在市民群体中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在条件;社会现金流增多刺激下的社会世俗化和娱乐化转向,则为体育活动在市民群体中的流行和兴盛提供了外部条件。市民体育在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继承和改造的过程中,部分地摒弃了骑士体育和民俗活动中的宗教规则。于是,市民们在城市有限的环境中进行了博采众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体育活动。

——摘编自王梓宇等《中古盛期欧洲城镇化背景下市民体育之兴盛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欧洲体育复苏的大门,接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变革推动着人们身体观和体育观的解放,从而为体育的复兴扫清了道路;同时,市民阶层体育需求的增长和绅士阶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着体育形式和内容的变革。宏大的社会因素和体育自身的变革,共同构成了欧洲古代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历史进程。体育事业的现代转型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最终为城市发展创造一个更为和谐、积极、健康的内部环境和氛围。

——摘编自张爱红等《欧洲古代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历史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欧洲市民体育兴盛的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古代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影响。
2024-05-1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苦力”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逐渐形成了贩卖华人的高潮。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在这一贸易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华人,一开始便不属于订立契约的一方,而是被诱骗与欺诈的对象。从其被掳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因而,一般称之为苦力贸易。

——摘编自陆浩书《近代华工东行记——谈罪恶的苦力贸易》等

材料二   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急需劳工,华工骤增。1868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8000名华工修建太平洋中央铁路,华工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加州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华人在做工,他们有的葡萄园里做工,有的填筑沼泽地等;此外,加州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如毛纺业、卷烟业、拖鞋厂、洗衣房,也是华工的主要集中地。

——摘编自侯苗丽《试论近代华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苦力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7 . 下图是漫画《利奥波德二世如同毒蛇一样缠绕着刚果人民》,背景反映的是1876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组织斯坦利探险队,开始了向刚果乃至非洲扩张的步伐。据此推知,这一扩张的直接影响是(       

A.殖民者深入非洲腹地的步伐终止B.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欧洲国家在非的矛盾缓解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东渐东学西传

材料一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1790年)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总数

百分比(%

数学

16

4

20

14.6

天文

83

6

89

65

物理

6

6

4.4

地质

3

3

2.2

生物和医学

8

8

5.8

军事科学

8

8

5.8

杂录

1

2

3

2.2

总计

1

126

10

137

100

——摘编自《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何特点?
(2)东学西传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谈谈你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姓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不分立门户者,加倍征收他们的口赋。有战功者,各按规定接受爵位;进行私下斗殴者,各按情节轻重给予大小刑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专事工商末利以及因懒惰而贫困者,将他们收捕,没入官府为奴。国君宗室中没有军功记录的,不得载入宗室名册。

——《史记·商君列传》白话译文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的措施两条(不得照抄材料原文),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的历史背景,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024-01-26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隋唐时期,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根本改变。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种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崇文抑武的实行B.宋代平民阶层的壮大
C.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D.宋代社会出现新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