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诗中记载的洪水传说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代希腊,于是才有西方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这体现了(     
A.史诗记载内容确凿无疑B.神话传说毫无根据
C.古代文明之间存在影响D.洪水传说相互借鉴
2024-05-1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2 . 公元9世纪时,巴格达以有百余家书商而自豪。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私人藏书成为时尚。据记载,一位医生谢绝了苏丹的迁居邀请,因为搬运他的藏书需要400只骆驼。这体现阿拉伯帝国(     
A.文化繁荣B.科技发达C.国家富强D.政治稳定
2024-05-1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3 . 古代印度《摩奴法典》记载,十岁的婆罗门和年达百岁的刹帝利应该被视为父子,两者中婆罗门为父,且应该被尊敬如父;首陀罗虽被主人解放,但不能摆脱奴隶地位。这体现种姓制度下(     
A.职业世袭B.王权至上C.法律严苛D.等级森严
2024-05-1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东观汉记·蔡伦传》中记载,“黄门蔡伦,典作上方,造意(想出一个主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认可蔡伦“发明”造纸术。随着新疆等地陆续出土多件西汉“纸质”文物,蔡伦“发明”造纸术受到质疑。这说明历史研究中(     
A.需要实物文献互证B.史书记载并不可靠
C.立场不同影响观点D.史学理论指引方向
5 . 据史料记载,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多个,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并在各处通商口岸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这表明,宋朝(     
A.海外贸易管理的规范化B.极重视征收海外贸易税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废弃D.鼓励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2024-01-2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参用其土人”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或农奴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职务。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且“世官、世土、世民”。《明史·土司传》记载“迨有明踵元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可见明政府沿袭并制定了授职、承袭、升迁、奖惩等法规,完善朝贡、纳赋之制,颁行征调土兵办法。明中期以后,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土司势力大大削弱。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土司制度的兴衰。
7 . 《尚书》中的《酒诰》和《召诰》均提及了“男”服,位列侯、甸之后。《酒诰》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召诰》则言“命庶殷:侯、甸、男、邦伯”。材料可用于研究先秦时期(     
A.宗法观念的萌发B.国家的管理制度
C.等级制度的强化D.君主专制的形成
2023-12-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体现了商鞅主张(       
A.奖励耕织B.严刑峻法C.中央集权D.奖励军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资治通鉴》记载:“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开了国家财政预算的先河B.大幅度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充分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末,中亚被纳入波斯国王的统治之下,成为波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斯国王派遣人员驻扎中亚,设置军事堡垒,并在当地建立较为完善的税收制度。波利斯卫城的档案文书清楚地表明,中亚的行省乃至个人都对帝国负有纳税义务。不少书记官和行政人员,先在帝国中心受训,然后前往中亚就职。连接中亚各行省的“王道”由帝国中央投资新建,成为整个帝国道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人员流动的同时,物资也在中亚与帝国中心之间流通。中亚为大流士一世在苏萨的王宫提供了黄金、青金石和象牙等。中亚地区历史遗存中的聚落和宗教建筑等,都体现出古波斯帝国在当地进行了实质上的统治,波斯帝国加强了中亚与邻近地区的交流,为东西方之间大规模有组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大流士一世时期开始,中亚已被全面纳入波斯帝国体系之中。

——摘编自吴欣《帝国印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中亚的统治》

材料二   7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灭亡萨珊波斯后,对中亚进行统治。在百余年的统治中,帝国派出总督、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器,镇压中亚人民的反抗。据《布哈拉史》记载,布哈拉的卡什卡瓦族部落在武力强迫下,将所住房屋全部让给东迁的阿拉伯人。撒马尔罕的居民被迫从城镇中搬走,给迁移至此的阿拉伯人居住。阿拉伯人对农民和手工业者课以苛捐杂税和实物贡赋,并强迫他们无偿修筑桥梁、城墙及开挖渠道等。阿拉伯哈里发要求中亚地区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企图在此建立长久的统治。宗教冲突以及经济恶化,孕育着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对抗的种子。当然,阿拉伯帝国的治理进一步加强了中亚在东西方贸易史上的地位,为丝绸之路交流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赵永伦《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初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波斯帝国对中亚统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中亚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亚在古代文明交往进程中的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