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从他的仁爱出发,“仁者,爱人”,“忠恕为仁”,他秉持一种以人同此心的假定为基础处理夷夏关系。他主张夷是可变的,各族可以亲近兼容。所以传统处理夷夏关系的原则就是‘观德不耀兵”……儒家强调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当以德服人……在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政策,即主张各族人们和平共处,友好往来,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后,自然融为一体。孔子还明确指出武力征服强权压制的办法后患无穷。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材料二   汉武帝统治时期以儒学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汉武帝在统一过程中除对匈奴、南越用兵征伐外,其余基本上是通过和平交往逐步实现的……汉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一,重视的是政治统一,其他如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可以“尽如故”……汉武帝不断招抚匈奴降将,争取、分化、联合少数民族进步势力,以德服人……武帝即位之初按传统搞过和亲,但匈奴贵族反复无常,侵扰仍未中止,才迫使他兵戎相见……儒学及汉武帝的民族政策对汉代及后世封建时代处理统一过程中的民族关系,开拓、发展和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在大一统影响下保持一种民族凝聚力,使中国能以统一的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材料三   隋唐时期汉族与突厥、吐谷浑、吐蕃、羯、回纥、南诏、西域等民族广泛融合,形成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至今,海外的唐人街、唐服唐装、东亚一些国家的唐代建筑等,无一不是唐代民族融合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结果。

——公茂虹《解读中国梦:一个古老民族的百年梦想》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处理夷夏关系的主张。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和唐太宗为分别采取哪些民族政策推动民族融合?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民族政策有何影响?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2 .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万磅)。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货物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3 . 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该高僧是东晋时期的法显B.这一事件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体现了佛教开始传入中国D.该事件促使日本佛学开始兴盛
4 . 对下列表格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关系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D.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2020-11-1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大理新世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英国接连掀起公路、运河和铁路建设的高潮,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农业所需物资及农产品通过发达的交通能迅速、便利地交流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B.英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英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D.交通革新助推农业市场扩展
6 . 以下表格是“1913年~1921年棉纺织业的情况”,对于该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年份纱锭(枚)纱锭(枚)布机(台)
19134821921986
19145447802316
19186475702736
1919658748164363839
1920842894140004139
19211248282582724139

A.此时我国棉纺织业显著增长B.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C.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高涨D.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导致发展困境
7 .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纲领
C.各少数民族人民此时据该条规定在5个自治区普选一届人大代表
D.它说明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8 . 下表为不同时间段《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对比统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0%2%14%
消极报道95%87%24%
中性报道5%11%62%

①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由片面逐渐走向客观
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积极报道,源于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着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语态变化
④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A.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C.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2020-06-11更新 | 295次组卷 | 14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在武昌起义爆发和清廷垮台后,革命党人似乎抛弃了民族主义,毫不犹豫地舍弃了“排满”宣传.转而力主“五族共和”强调国家统一,彰显了中国固有文化中大一统的观念。解读此历史现象的正确原则是
A.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B.公正地评价历史
C.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D.遵循史论相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