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据《汉书》记载,中央遣使巡行始于汉武帝。《武帝纪》载,“巡行”为“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元帝纪》载,“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成帝纪》载,“遣谏大夫博士分行视”“举惇朴逊让有行义者各一人”。据此判断,汉代的遣使巡行制度(     
A.有效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促使行政机构的设置日趋合理
C.客观上利于推动儒学思想的社会化D.增强了监察官员职权的独立性
2024-05-23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如表为先秦时期有关手工工匠的记载。据该表可知当时(     
记载出处
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周礼·冬官考工记》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3 . 《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及开封府属各县共有23万余户,五代汴京旧城周围扩大了一倍,筑起40里方圆的新城,后更在城外建立了八个厢,神宗熙宁时汴京的都商税院年收商税达40.2万余贯,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下列对此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得益于对商品交易限制的放松
C.统一的社会环境是有力的保障D.对外贸易的兴盛是直接推动力
4 . 近代各地迁居上海的移民中,徽州商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移民群体。在上海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徽商的作用不可小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大批徽商纷纷将资产转到上海,许多徽州人寓居沪上,不再回乡。19世纪80年代后,更多徽州人陆续来到上海,“挚子携妻,游申者更难悉数”。他们有的在上海地区的城乡村镇集市从事贸易活动,有的则以上海为贸易基地而进行长途贩运、转销活动,还有在上海当学徒的。据《上海地方史资料   》(三)记载:开埠前后,徽商在上海的经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来沪经商而最有手腕和力量的,可算是徽州人、宁波人、本帮人以及山西、广东和绍兴人,形成所谓‘帮口’”。可见当时徽商在上海已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商帮。

材料二   近代,徽商的“盐、典、茶、墨”虽然在特定的背景中曾一度得到发展,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入近代后的上海徽商在一些传统行业的优势开始式微,其势力己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徽馆原来在上海市场也十分有名,但到光绪季年,徽馆也由于经营方式守旧而衰落了。徽馆在此之前在上海的经营占有重要地位,顾客类多上流中人,后因为牢守旧习,不知发展,到此时几乎不能列于酒肆之列了。同样,旅沪徽商经营的其他行业亦均因经营囿于传统,墨守成规而在清季一一式微衰落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宁波商人、绍兴商人和洞庭商人等其他客籍商人。

——以上材料摘引自蔡玲存《徽商的近代发展与式微——以其在上海的活动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60后,徽商在上海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在上海式微的原因。
2023-08-27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记载,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朝廷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试图挽救日渐式微的铜钱流通体制,但效果甚微。而清朝初年铸钱制度则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表现较为稳定,且出现了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这说明清代
A.自然经济瓦解速度较快B.铜矿的开采量突飞猛进
C.国家治理能力有所提升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2022-04-27更新 | 1016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届高三8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西汉《盐铁论刑德》冲记载:“《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这种司法模式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B.顺应了黄老之学流行的趋势
C.保证了司法量刑的合理公正D.符合了天人感应的内在理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论语》中记载: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对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孔子对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孔子又对曰“爱人”。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
A.表明传统的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B.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C.说明儒学已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D.反映出儒学核心思想尚不明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小说中经典人物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后来通过几个商人凑钱捐了个监生,此后借着监生的身份,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儒林外史》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后来被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儒林外史》

鲜于同:六十一岁中进士,说明“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的道理。

——《警世通言》

郎玉柱:《书痴》篇中主人公,书痴,先人留下满屋书,一卷也不忍卖,只爱读书。每逢学政案临测试,必拔得头筹,但又苦于乡试次次落榜不中。

——《聊斋志异》

材料二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有记载“读书例日: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作者蒋大器说明了人们读书看到古人忠孝的地方,便想到自己是不是忠孝。小说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而且更是要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即要思古人之善行,起而效仿施行。市民阶层的百姓在闲暇时看小说,是因为它通俗浅显,阅读不费心力,且有娱目适情功效。许乔林在《镜花缘序》中用素以威严刚正不苟言笑的包公作比喻,来形容这种小说的影响力:“《镜花缘》一……饮程乡千里酒,而手此一编,定能驱遣睡魔;虽包孝肃笑比河清,读之必当喷饭。”此外,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有一个创作模式,即才子佳人们的爱情无一例外地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坎坷和磨难,这些磨难有的来自朝廷官吏,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及封建官场的复杂斗争。

——摘编自曾美桂《明清通俗小说对社会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小说的社会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后,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至和帝时,尚方令(职掌管理皇室工场、负责监造各种器械)蔡伦组织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监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纸,于元兴元年奏上,经推广后,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据此可知,造纸术得以改进的主要原因是
A.蔡伦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B.封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C.古代科技发展的不断积淀D.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推动
2021-10-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王益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