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季(即清末)以前,谈及宋朝学界常以“积弱不振”来概括。这与“积贫积弱”存在本质区别,其一,“积弱不振”更多偏向宋朝“积弱”,比如王夫之甚至认为宋朝的忧患有弱无贫;其二,更多侧重主观政论而非客观史评,比如古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恶语相向,以致人们将其视为奸邪小人。与前人相比,梁启超共有两大突破:第一,在评论宋朝的国衰兵弱时,兼顾评议宋朝的国贫民穷。第二,在谈论自家的主观政见时,立足讲说宋代的客观史事。从此,学界开始摆脱儒教史观中君臣之分与正邪之辨的束缚。积贫积弱论的定型,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后来该论因邓广铭师徒的播扬而备受全国学界青睐。改革开放后,宋朝形象从积贫积弱论向登峰造极论迈进,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转型只是趋势,目前尚未彻底完成。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宋代形象评价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2024-05-23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自此,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强化中央集权成为历史发展总的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成为共识。秦汉建立的中央集权制顺应了国情,行之有效,突出体现为中央有权威,从而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稳定提供了制度保证。在“大一统”这一总目标下,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互为一体,历代“夷夏之防”与“华夷一体”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观念为中华各民族所接受。先秦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倡言《春秋》大一统思想,与强调皇权至上、强化统一国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最为合拍,迎合了政治需要。儒学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和文化主脉,顺应时势,不断发展创新。

——摘编自华奥《多维角度理解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治理理念》

材料二   清朝在疆域全盛时设有25个一级政区和内蒙古的盟、旗。西南几省少数民族地区承袭元、明遗留下来的土司制度,雍正时陆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设置西藏办事大臣,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重大外部问题,均由大臣处理并上报朝廷决定;而内部则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大臣系统不加干涉。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确立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并强调:“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实行卡式台胞证,实现福建向金门供水,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主要治理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的重要举措,并分析阻碍台湾回归祖国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
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4 . 近代各地迁居上海的移民中,徽州商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移民群体。在上海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徽商的作用不可小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大批徽商纷纷将资产转到上海,许多徽州人寓居沪上,不再回乡。19世纪80年代后,更多徽州人陆续来到上海,“挚子携妻,游申者更难悉数”。他们有的在上海地区的城乡村镇集市从事贸易活动,有的则以上海为贸易基地而进行长途贩运、转销活动,还有在上海当学徒的。据《上海地方史资料   》(三)记载:开埠前后,徽商在上海的经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来沪经商而最有手腕和力量的,可算是徽州人、宁波人、本帮人以及山西、广东和绍兴人,形成所谓‘帮口’”。可见当时徽商在上海已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商帮。

材料二   近代,徽商的“盐、典、茶、墨”虽然在特定的背景中曾一度得到发展,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入近代后的上海徽商在一些传统行业的优势开始式微,其势力己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徽馆原来在上海市场也十分有名,但到光绪季年,徽馆也由于经营方式守旧而衰落了。徽馆在此之前在上海的经营占有重要地位,顾客类多上流中人,后因为牢守旧习,不知发展,到此时几乎不能列于酒肆之列了。同样,旅沪徽商经营的其他行业亦均因经营囿于传统,墨守成规而在清季一一式微衰落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宁波商人、绍兴商人和洞庭商人等其他客籍商人。

——以上材料摘引自蔡玲存《徽商的近代发展与式微——以其在上海的活动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60后,徽商在上海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在上海式微的原因。
2023-08-27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5 . 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       
A.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冲突B.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影响
C.责任内阁制的群众基础薄弱D.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2023-10-08更新 | 272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

——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8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

——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
7 . 1968年,欧洲艺术家耶洛绘制《美国室内装潢》系列,作品内景是典型的美国家庭室内的精致摆设,而透过窗外的景观,则是有武器的工人、农民等组成的红色政权,来势汹汹。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逐步缓和
B.世界多极化趋势取代了两极格局
C.“马歇尔计划”后欧洲经济的复苏
D.冷战格局影响了当时的价值思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15年2月到6月,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向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短短的四个月内,“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B.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加强
C.儒学引领世界艺术发展价值走向
D.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2022-05-21更新 | 1089次组卷 | 23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其中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意象本身的意义存在的,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这些在后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中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这表明《楚辞》
A.呈现平民化和世俗化的趋势B.可用于证实周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D.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10 . 1947年,在确立多边自由贸易的政策目标并着手制定详细的计划方案的同时,美国适时推出马歇尔计划以增强美国的谈到地位,并在羊毛关税和英联邦特惠制等问题上做出透当让步,最终促成了日内民谈判的结束和关贸总协定机制的建立。这说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A.是美国外交成功运作的结果B.加剧了东西方的冷战对抗
C.促使美元成为国际中心货币D.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021-07-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