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共早期的五四纪念话语

五月四日这一天要当做一个纪念日,因为在那一天中国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但不要把它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而是要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据李大钊《中国学生界的MayDay》等,《晨报》1921年5月4、5日今天是学生加入政治运动之纪念日,也是学生整顿政风的纪念日。因为政治不澄清,使我们不能不牺牲求学之精神,而来干涉政治。现在学生应该做的事有二种:(一)组织民众,以为达到大革命之工具;(二)对现政局立于弹劾的地位。

—据李大钊《昨日之五四纪念大会》,《晨报》1923年5月5日

这是中国全国学生对于帝国主义行总攻击的纪念日,亦即是被压迫的民众向压迫的国家抗争自由的纪念日。五四运动之意义,非仅为学生运动,而是国民革命运动底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

—据《团广州地委改选和五月第一周纪念活动的情况报告》等,1924年5月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运动的发端”,也是“世界革命潮流在中国的波纹”,“其价值足与“二七”“五卅'并美”,应“继续五四精神”,“统一并坚固学生的团结”,“打倒一切帝国主义与残民媚外的军阀”。

—据张太雷《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价值》等,1925-1926年


对中共早期五四纪念活动中话语主题的演进进行评述。
2023-02-08更新 | 534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早在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人便利用酒歌(soklia)纪念哈默迪乌斯和阿里斯托格同两位英雄,称他们杀死了僭主,让雅典的法律变得平等。酒歌是会饮中最后被演唱的诗歌形式,只有精英中最有才学的人才有资格吟唱。这种在酒歌中歌颂诛杀僭主者的传统,一直被保留到公元前5世纪末期。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受贵族政治文化传统影响B.注重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C.反对僭主成为公民的共识D.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毛泽东意在(     
A.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B.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C.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D.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2022-11-11更新 | 114次组卷 | 25卷引用: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三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促使社会重视文化与教育,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2023-02-16更新 | 243次组卷 | 5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

材料二: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1799年,拿破仑远征军在埃及北部城镇拉希德发现这块石碑,法国人把当地称为罗塞塔,石碑因而得名。1801年,英军打败法军、接管埃及,根据投降条约,法方把罗塞塔石碑等10多件埃及文物移交英方。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展示英国人对法国的军事胜利,英国人在这件石碑的标签上写有一句话:“不列颠军队征服埃及的战利品”。1993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据中文维基百科“罗塞塔石碑”条目


(1)根据材料--,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指出它所承载的美洲文化的新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塞塔石碑的命运进行评析。
2023-02-09更新 | 310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
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8 . 为纪念近代中国某重大战役,有诗描述道:“短兵相接山林怒,烽火连天汉水嗥。拖住敌人征南北,江城失守也分桃。”结合下图判断,该战役(     

A.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B.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D.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9 . 重温抗战家书,重温永不忘却的纪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数达五万以上。

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秦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抗日英烈谢晋元写给兄弟的信,1937

材料二

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校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今年没有种花,也很少打球。

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写给夫人的信,194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沪战”对应的事件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措施及其对抗战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抗战家书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年分)
10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独特地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简述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而开创的革命道路,概述“第二次结合”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并概括两次结合所体现的思想精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