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婚姻发展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唐宋统治者强调礼法的作用,以律令形式规定了婚姻缔结和解除的原则。同时期婚姻习俗与婚姻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唐初的士庶不婚发展到宋代的“不限阀阅,嫁娶论财。地方官蔡襄曾说:“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嫁妆)之多,汉唐时期,对妇女贞节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妇女婚嫁也有一定自由。不仅有和亲政策下的异族通婚,而且妇女再嫁也不为社会所鄙视。到南宋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行和倡导,对妇女片面贞节的要求开始趋严。唐宋将“父母之命,媒始之言,这一准则引入法律,使父母干预子女婚姻有了法律依据,但宋代法律对女子离婚和再嫁进一步放宽限制。这些变化不仅说明了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而且对后世婚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安秀玲《浅析唐宋婚姻及其演变》

材料二   1950年《婚姻法》在全国的贯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5月《婚姻法》颁布前后,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把《婚姻法》正确执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各地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展开宣传。第二阶段:19519月,中央政府要求各级干部认真学习《婚姻法》,并派遣工作组分赴各地进行检查。这一时期是《婚姻法》深入宣传或重点试验阶段,重点惩罚破坏、阻碍《婚姻法》干部的情况:对没有认真执行的地区予以批评,或责令没有认真执行的地区或干部作检讨,对认真执行的地区予以表扬等。第三阶段:从19531月起,中央、各大行政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市纷纷成立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负责研究情况、交流经验、编写宣传材料和接待人民群众等工作,通过让群众现场参加婚姻案件的审理来宣传《婚姻法》,以调动女性的自主意识。

——摘编自刘维芳《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贯彻实施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婚姻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1950年《婚姻法》实施的特点。
2 . “在21世纪,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跨国公司将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和主要投资者”。上述材料反映出(     
A.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得到了改变B.发展中国家丧失经济主权和国家独立
C.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必然拉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人口内迁与南迁B.政权更迭频繁C.生态环境的恶化D.民族交流交融
2024-03-01更新 | 589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经研究发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发掘的近80座墓中,有的墓用狗或陶狗,整猪或猪头随葬,还有一些墓随葬龟甲,随葬品数量不一,有的达60余件,部分在10件以下,也有的无物。据此判断,当时该地(     
A.宗法制度初步形成B.阶层间流动日益频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D.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
2023·江苏南通·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

——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

——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影响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冷战”结束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活跃。技术的扩散使它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具备了可以与民族国家相抗衡的势力。这说明(     
A.多极化趋势促使国际关系民主化B.当代能够影响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增多
C.国家间互相依存的程度空前加强D.“一超多强”局面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7 . 唐初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县二级制,在职官设置上严格遵守《职员令》和《官品令》。同时,唐朝还依托交通干线将三百余州分属十道,以道为纲,整理各州地理、人文情况,以及户口、赋税、田亩等信息,并派遣“使职”处理一些专项事务。“道”和“使职”的设立
A.是地方机构设置随意化的体现B.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为政令的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8 . 观察下面的图片,可以得出准确的认识是(     
A.对楷书有定鼎之功的是唐朝B.秦朝汉字形成完整的体系
C.总体上呈现由繁到简的趋势D.越来越具有以形表意的特征
2022-01-2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孝悌、里正和里父老等多“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协同有秩、啬夫等乡官征收赋税徭役、教化民众。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樊重“赀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阎推为三老”的现象。有学者推算,东汉乡官里吏一般由有资产十万钱以上富人担任。这一变化(     
A.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
C.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D.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
2024-03-29更新 | 436次组卷 | 13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中国在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版图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人口也急速增长,并伴随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陕西、甘肃两省地处黄土高原的中、西部,地理上较其他省份距新疆更近,甘肃省更是与新疆毗邻。在清代,甘肃一省的管辖范围远超过今天的行政区划,还包括了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及青海省的东部。为了镇守西陲,保持在当地的军事防御力量,有多达两万名满蒙八旗兵及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四营兵,分别从东北、张家口、西安、宁夏等地奉调移驻。有组织的移民出关以甘肃省无业贫民为对象,经过招募,在官府组织及资助下分批前往新疆,安置于事先勘查好的屯区。乾隆中叶以后内地人口向新疆迁移形成了大势,这样说是因为上述各类形式的人口移动中都能看到陕甘回民的身影。如回民李应福,乾隆五十年(1785年)时他以73岁的高岭仍在新疆叶尔羌经营店铺。清廷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以北疆地区为中心,出现了内地移民大量聚居的现象。

——摘编自华立《清代陕甘地区回民向新疆的迁徙流动—以乾隆时期的事例为中心》

材料二:英国拥有2万居民以上的城市,人口的实际增加数在1821~1831年间是110万人,1831~1841年间为127万人,1841~1851年间不下180万人。1750年以前,英国西部、西北地区人口稀少,比如兰开夏郡每平方英里只有156人。到了1851年,有几个主要区域平均人口密度都超过每平方英里800人,如伦敦、东兰开郡和西约克郡之间的工业区、西米德兰地区特别是伯明翰的工业区等。英国的总人口从1801~1831年中,每十年以将近16%的比率增长,而同一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得更为迅速。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乾隆中期陕甘人口向新疆迁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引发人口变化的因素。
2024-05-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