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是1922年以来五四运动在各阶段教科书中的介绍(关键词)
            绍 (关 键 词)
1922年“壬戌学制”影响下中学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外交失败的结果;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惩办卖国贼;中心:北京、上海
1956年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突出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末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共产党人领导运动;参加人群与被捕学生人数减少;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与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表中关键词的变化趋势表明
A.教科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保持中立B.科技发展促进运动的政治意义凸显
C.历史教育应远离政治经济文化变化D.国家主义教育观念受到了高度重视
2021-08-03更新 | 273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盛行“军国民教育”思潮,学校体育被西方体操霸占,“体操科一律为主课”并由学部施行,而武术则“各地方自行举办”“高等小学以上兼习之”。彼时国人出于民族自尊心,用武术来证明中国自古就有“体操”。武术进入学校是武术步入教育领域的大胆尝试,亦是出于文化自觉,争取与西洋体育并驾齐驱的话语权的创新形式。但一味追求动作的规范、标准,丢失了传统武术的核心特征。由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育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则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超越强健身体的范畴,从宏观上聚焦于种族与国家延续。新文化运动时期,“土洋体育之争”推动武术走向科学。国术的“传统”在“科学”的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要想以武图强,武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彼时的武术规则深受西方体育影响,趋向竞技化,初成之规则在比赛中成为裁判依据,使比赛“有法可依”。武术对抗赛在“全运会”中可谓昙花一现,但民国时期的武术套路、对抗赛实践为当代武术竞赛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经验。1936年,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功参加了第11届柏林奥运会,在该届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惊艳世界。

摘编自张银行、谢海柱《中国近代武术“转型”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术“转型”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武术转型发展的看法。
3 . [新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

材料   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时,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未能遏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细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平均地权”,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廖光珍《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根据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严厉的金融制裁,包括冻结其外汇储备,“美元武器化”引起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担忧,并让“去美元化”从原本边缘性的想法一下子成为这些经济体的一种政策考量。如俄罗斯改用卢布和人民币,印度央行宣布建立卢比贸易结算制度,一些国家想要筹建新的全球结算系统。这反映了(     
A.美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B.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世界主导
C.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世界货币体系实现了多元化
5 . 今天,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人口分布的一个最突出的趋势,是人们定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和邻近的农村,即外城。人们通常在外城生活,在城市中心城区工作,一个更广阔的城市业已出现。这一现象(     
A.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B.加大了城乡之间的隔阂
C.推动了城市交通事业的进步D.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6 . 19世纪后期,华茶约占有国际茶叶市场一半的份额,但到20世纪初,印茶的输出额首超华茶。时至清末民初,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B.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英属殖民地的工业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格致”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清会典》载“凡格致之学有七”,“一曰力学,二曰水学,三曰声学,四曰气学,五曰火学(即热学),六曰光学,七曰电学。”这一变化(     
A.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近代化B.标志物理学在中国的诞生
C.是“西学东渐”的必由之路D.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共对台湾的政策变化

1949~1955年1955~1958年1958~1978年1979年至今
武力解放和平解放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从对峙走向缓和

材料二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方针,提出我们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进行经济交流”等,并从1979年元旦起,停止了对金门的炮击。131日,邓小平访问美国,在向美国议员解释中国对台政策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材料一、二均整理自凌伟中《四十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及其展望》

材料三   “一国两制”香港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它同样适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将“一国两割”香港模式一成不变地套用于台湾。因此,两岸应携手合作,探讨出使双方都能接受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早在1984年,当一位日本朋友问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是否同对香港的一样时,邓小平说:“我说更宽。所谓更宽,就是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

——摘编自陶晓琴《“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与台湾问题解决的现实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我国政府对台湾与香港基本政策的异同,并说明“一国两制”政策的意义。
(3)你认为当今推动祖国统一实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022-08-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与北方形成两套不同政治系统。到袁世凯当政时,他凭借个人实力强化了对北方控制,但是对南方各省却缺少实际掌控。为重新强化中央权威,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据此可知(     
A.恢复帝制是当时的时代需要B.革命党人造成南北分裂局面
C.政治近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D.民主共和思想还未深入人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这些发明又被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使用机器特别是瓦特的"蒸汽机"代替了原来使用风力、人力等自然性资源;机器的使用突破了原来对建造工厂的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变了工厂的空间布局;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扩展,一些大型的工厂遍布全国,生产率也不断提高。大批人口从东南乡村地区,流向新兴的西北工业城市,致使新兴的工业区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推动、“冷战”时期的美苏空间争夺、和平条件下的激烈而广泛的国际竞争、垄断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追求等,都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出强烈的要求: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高新科技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维护国际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利益、确保可持续发展等世界性重大问题的出现,也对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产生了影响。上述因素只是提供了必要条件或可能性,最直接的推动力还是现代科技创新体制的确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度下英国工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技术革命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