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面的图片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
2023-06-10更新 | 6959次组卷 | 37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80—1984年,全国的短期职业大学从无到有,发展到84所。这类职业大学办学经费来源是“上级教育部门给一点,地方财政筹一点,社会各方面资助一点,学生缴纳一点”;在教学方式上,围绕职业性做文章,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不包分配。这表明当时(     
A.大学教育实现了普及化B.“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施
C.教育改革渗透市场因素D.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人才过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指示拉尔萨地区总督辛·伊丁那姆调查一件行贿案,如果属实,将赃款、赃物、受贿者及知情人押送到王宫。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时代(     
A.完善了封建官僚体系B.国家关注经济与民生发展
C.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D.建立起了君主集权的制度
4 . 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以上事件反映了(     
A.宗教改革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B.专制教权阻碍人文主义发展
C.民族意识增长与西欧王权强化D.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5 . 下图为儒学发展示意图,与a、b、c、d四处儒学发展状况对应的是(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抨击封建专制并倡导经世致用
③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核心
A.a-④、b-②、c-③、d-①B.a-④、b-③、c-②、d-①
C.a-④、b-③、c-①、d-②D.a-①、b-②、c-③、d-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谭平山(1886-1956),广东佛山人。他在北大求学时直接受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经常把《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寄给广东的亲友。1920年年初,他在上海与他人共同创办《政衡》,提出“政治:根本的革新;社会:根本的改造;各种问题:根本的解决”的宗旨。19207月,谭平山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后,深感广东运动潮流落后,提出要加强宣传工作,先后创办《广东群报》《劳动与妇女》等刊物。他还积极创办了宣传员养成所、注音字母教导团,经常深入到工人中去批判无政府主义的各种谬论。1921年,陈独秀、谭平山等创立了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

——摘编自何立波《谭平山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谭平山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谭平山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伊战争自1980922日至1988820日,历时8年。美苏都对两伊战争采取了中立和均势的政策。美苏虽表面上声明保持中立,不直接介入,但实际上却利用战争机会加紧了对海湾地区的争夺,排挤对方。美苏中立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伊在战争爆发前与美苏都有矛盾,不冷不热,难以形成美苏各支持一方的态势。另外,由于海湾地区问题的敏感性,两伊战争潜伏着无法预测的不利因素,美苏都不愿直接插手,造成一方获胜的局面。美苏认为,一旦伊朗获胜,必将扩大伊朗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如果伊拉克获胜,又将把伊朗彻底推向对方的怀抱。只有两伊形成“不战不和”“不胜不败”的局面,才能实现美苏的最大利益。

——摘编自杨明星《试论两伊战争及其遗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对两伊战争采取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伊战争对中东和世界的影响。
2023-03-3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频发,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战争一波又一波地在全国十余个省席卷开来。康熙登基前,全国耕地面积只有五百四十九万二千余顷,不及明代初统计耕种土地额的十分之六。而山海关外广大地区,更是“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清政府的盘剥使赋税变得更加紊乱,摊派也增多了,在宣布废除明代的“三饷”后,又按照明制逐年征收“加派”的税银。

雍正元年(1723年)颁发诏令:“自次年伊始将丁银均派到地亩之中,造册征收,在全国推行单一赋税征收标准的‘摊丁入亩’税制改革。”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具体做法是:一是明中期实行的一条鞭法继续施行,个别丁银摊入田亩征收,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摊丁入亩政策在乾隆执政年间通行全国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二是将丁银摊派到田赋中征收,取消了以前的“丁税”,黎民百姓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赋税负担相对加重,一定程度上限制或者缓和了土地兼并之风;三是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加速人口的流动,农民和手工业者得以自由迁移,买卖劳动力。

——摘编自李顺明、李济南《“摊丁入亩”对当前我国财税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摊丁入亩”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摊丁入亩”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3-03-3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大夫对民众的劝诫,大多结合相关社会教化活动来进行。宋仁宗时期,“文治浸盛,学校大修,远郡僻邑莫不建学”,“州郡不置学者鲜矣”,宋仁宗还对江淮以南地区的民间非法宗教“皆严禁绝”,大力推行儒学。两宋时期的士大夫、官员常常对所辖地区的名宦名士、孝子贤孙、贞节烈女进行统计上报,对受到朝廷褒奖者给予减赋或旌表门闾的奖励,“广厚风俗”。赵朴任职越州时,就上报神宗对上虞县刘承诏加以旌表;朱熹任职南康军时,通过查阅方志、走访各地,对东晋陶侃、北宋刘涣等前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或建祠,或拜谒,以此来教育民众。

——摘编自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

材料二   明代初期,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以纲常礼教为总原则,继承了以儒为宗的统治思想,通过“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乡饮酒礼”来落实。此外,明政府还将闾阎百姓作为教化的主要对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要求县官亲自下乡督查乡约讲授情况,以重其事;明代闾里还建有申明亭和旌善亭,“凡民间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皆书其实行,揭于其中,劝善也”。明代统治者认为“致治之道在于善俗”,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并亲作“农桑学校诏”,督促执行,以导善行。

——摘编自许燕婵《试论明代教化》

材料三   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在不断创立对穷人进行扫盲并传播宗教的慈善学校的同时,季审小法庭也发展成为民间基层较为繁忙的司法机构,处理案件并普及司法常识。17世纪,乡绅和富商捐助建立了大批提供通识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学校,并将子弟送到欧洲大陆游学。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政府主动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的举措,使更多的英国乡村民众获益。

——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时期社会教化的共性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社会教化方面产生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社会教化的积极影响。
2023-03-31更新 | 272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殖民并不以剥削殖民地来满足祖国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西班牙在殖民地收缴的税收大部分被送回祖国用于王室开支,自此,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英西两国政治体制趋同B.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C.西班牙的生产方式落后D.殖民地文明程度存在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