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南亚次大陆,取代了婆罗门教,获得广泛传播。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将其定为国教,并派遣僧侣向外国传扬,中经迦腻色迦王尽力提倡,公元56世纪达于极盛。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南亚次大陆的部落大部分进入国家形成时代,出现大大小小20多个国家,其中较为重要的有16国,这些国家间不断发生冲突、兼并,使社会各阶层深感不安,他们需要寻找新的精神依托与出路。当时正在兴起的政治上、经济上占有实权的奴隶主官僚、商人,也要求改变婆罗门垄断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动荡的社会中,佛教以它的“中道”主义取得社会的支持。

——摘编自朱锡强《佛教在印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种姓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古印度时期被称为“瓦尔纳”制度。诞生于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从中亚、西亚经由印度西北部的山口,陆续向印度河中游一代涌入,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白种人为维护自身的高贵地位,加大对征服者的控制,对各种姓的权利进行严格的划分。从法律地位上来看,婆罗门的法律地位最高;在债券债务方面,各种姓在借贷利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婚姻家庭方面严格限制不同种族进行通婚。古印度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推行宗教典籍,不仅能够对人们思想进行控制,也巩固了种姓制度的地位。

——摘编自吴颖铭《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在印度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印度种姓制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等他们收了之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

材料二   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东京梦华录》卷六至卷十依次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

——摘编自张莉曼《<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女性民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经济生活景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女性民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下南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当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

——摘编自张军《中国近代的移民文化》

材料二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年、199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我国迁移人口规模在19821987年为3053.3万,19851990年为3412.8万,19901995年为3642.6万。19851990年和19901995年的迁移人口分别相当于1990年、1995年全国总人口的3.01%和3.02%,其中暂住人口分别和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9%和2.4%。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在1982年约3000万人,1985年约4000万,据1992年“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首次调查”结果推测为9360万。1995年的流动人口规模推测为8000万,其中在公安部门登记的有4400万,跨省流动的约3000万。

——摘编自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人“下南洋”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及社会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宋代开始,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引发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越来越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商品流通和销售过程来看,流通性商业、批发性商业和零售性商业互相结合,使城市商业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如北宋开封“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皆羹店、分茶等”,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在宋代,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向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劳动力等;同时,城市手工业发展成为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农村输出更多的手工业品和加工品。此外,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行商贸易额的扩大;还体现于大量商业市镇,不定期市场集会的星罗棋布。

——摘编自丁雅《从<夷坚志>看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工商业自身的特殊结构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经济的抵制和排斥,更有来自国家政权的限制和扼杀。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自然经济形式和国家政权力量的限制,而且尤以政权力量的限制为盛。由于这两种因素的强力阻制,手工业生产和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始终难以得到发展和壮大。而自然经济和国家政权其所以能够以绝对的压倒的力量,阻碍和限制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总根源就在于中国古代完全一体化的社会总体结构形式。

——摘编自郑世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停滞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