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表明,法律在两河流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河流域颁布的法典多由前言、正文和结语组成。法律条文一般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作出惩罚标准,而不是作出抽象的规范。古代两河流域王权和法典的重要思想是保护城邦中的贫弱公民、孤老鳏幼以保证城邦平民阶级对国家的效忠。古巴比伦人的生活里几乎处处都有契约存在,它的目的是作为证据防止反悔和欺骗的法律效用。在重大案件裁判时,最常见的是河神,即被告以河神的名义起誓,然后被投入河中,如果能活下来则无罪,反之则有罪。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文献除法典外,还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合同、契约,其法律思想对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姚文振《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文明探究》

材料二   罗马人是一个崇尚法治的民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依法生活,即法享有绝对权威。正是罗马的法治传统使罗马皇帝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武力扩张政策,通过大规模的政府战争攫取巨额财富,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以小作坊为主的手工业生产在帝国各地都有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关系的复杂化。自然法观念是指导罗马法的基本思想,也是罗马法有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罗马法的繁荣与自然法的繁荣是交相辉映的。罗马有法谚曰:“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法学家从事理论活动,著书立说,开展法学研究。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法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罗马重视法律建设的根本目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篡,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从葬。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

——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材料二   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备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此外。在良渚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铖等高级殉葬品,中型墓中玉域的制作工艺与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钺、玉铖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

——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龙山文化考古遗存中蕴含的早期国家和文明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出现的根本原因。
2023-11-04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事实上,从1948年秋天,所有态势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取得全面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此时的东北,中国共产党早已占领大部分地区,而国民政府只能够在几个孤立的据点上无助地抵抗。无独有偶,华北的情况亦是如此。

——摘编自吴昆财《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

【探究】
(1)史料中的“所有态势”包括哪些方面?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战略形势的变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哪一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这一军事行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3-09-14更新 | 24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4课学习讲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一   


材料二   1840年后,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维新派看来,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如果说洋务派只看到了中国社会危机的直接的和表面的原因的话,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

——以上材料均摘自《从救亡图存到寻求富强——对近代中国救亡思潮嬗变轨迹的考察》

材料三   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人心风俗”。他认为,从法制学问到饮食居处,封建礼俗是压抑民族活力、影响社会进步的障碍,因此主张破除旧学,引进西学,进行移风易俗。梁启超也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要使官绅们懂得国家强弱和民众智愚之因,广其识见,破其愚谬,“令其恍然于中国种种旧习之必不可以立国”,然后授以新学,“从而摩激其热力,鼓厉其忠愤,使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己任”。康有为主张兴学校、育人才,进行社会思想启蒙,“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认为只有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乃“智开而才足”。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五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六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主题二义和团运动

材料七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八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九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十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材料十一   自打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之后,一场又一场的败仗,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近代的中国简直就是弱者的象征,于是,一部近代历史也就成了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大事年表。当一百年的屈辱历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回眸再望,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除了外国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这条线索之外,实际上还有一条线索,即冲破封建的羁绊、走向世界的不断尝试,也就是利用外资的理论和实践。

——孔寒冰《近代中国历史的另一条主线》


*基础测评*
(1)请结合所学将下图中的A、B、C、D空白处补充完整,并概括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请概括材料二维新派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4)结合材料七,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5)依据材料八,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火车道?你对此如何评价?
(7)依据材料十说明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能力提升*
(8)根据材料五、六,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历史纵横*
(9)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对材料十一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3-09-07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17·纲要上第17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人,可到了距今10000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人,约增长42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据史料说明农业革命到来的重要意义。
2024-02-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

——摘编自《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史料二   先进储粮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中央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安全。截至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最新普查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宜存率达到100%,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确保了储粮数量与质量。

——摘编自《粮食安全看得见管得好》(《经济日报》,记者:刘慧)

【探究】
(1)根据史料一、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上还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为保证粮食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尔干半岛南部地狭多山,小块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畅,封闭分离。希腊人先后在此建立起二百多个城邦,这些国家通常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联合周围村落而组成,一般都是小国寡民,一城一邦,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另一方面,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摘编自晏绍祥《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上古中古史内容解读(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希腊“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诃婆罗多》这一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的时代。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

                         ——摘编自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等

材料二   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一千五百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

                  ——摘编自杨维中《法显与<佛国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摩诃婆罗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的历史记载的原因。
2023-05-23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荀子·儒效》指出,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挚、响、杞、蟾、齐、许、甲、吕、陈等因与周人有着媚亲关系而成为封国。诸侯虽系王族或其烟亲,但与天子或其他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诸侯需要从王远征,以捍卫西周天子至高无上的王权和至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

——摘编自周书灿、郭文佳、张秀兰《西周王朝的天下格局与因家结构》

材料二   秦南部边地的蛮夷分为徼外蛮夷与徼中蛮夷。秦始皇一改先秦时期的羁縻政策,将边地民族地区的入国家的统一管辖体制之中,在兼顾边地民族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统治力度,将普通郡县的统治方式推行至边地民族地区,并通过逐渐渗透的方式,最终在边地民族地区完全确立郡县制,其官员由皇帝任命,并由中央直接管理。

——摘编自张韶光《试析郡县制在秦南部蛮夷边地的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对南部边地管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等他们收了之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

材料二   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东京梦华录》卷六至卷十依次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

——摘编自张莉曼《<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女性民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经济生活景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女性民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