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史料与史料实证。

材料一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材料二 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史料研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 文献记载,西周成王时,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赞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而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


材料四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铭文开篇写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中宅(居住)兹(这里)中国(天下之中)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该铭文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


(2)材料三中关于周成王迁都洛邑(成周)一事有何分歧?材料四中何尊的出土有什么价值?
2 . 如图是汉朝的鎏金铜马,据考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此物可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形成
②此物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③鎏金铜马可研究汉与日本战争
④是实物史料,艺术研究价值高
A.②④B.③④C.①④D.①③
3 . 文化传播中的碰撞和冲突。

材料一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及影响。
铁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

(2)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材料三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3)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武王克商后,西周王朝为巩固新政权,委派周召二公又在镐京(宗周)之东营建一座新的都城——洛邑(成周)。关于营建成周的相关史料摘录如下:

材料四

史料种类

内容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

武王克商后就有在洛阳建都的计划: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所说的中国指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区)

《汲冢周书·作雒解》

这座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史记·周本纪》

武王克商后对周公说:定天保,依天室(有学者解释天保是顺从天意的国都,天室是举行重大祭礼、典礼和施政的地方)。

周公建成周的过程,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曶鼎》和《小克鼎》等铭文

西周王朝布防成周八师,控制着大量被迫迁居洛邑的殷商贵族。成周八师镇抚东夷、淮夷和荆楚之事,史书亦缺乏记载。

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中出土的遗物

有青铜兵器四百多件和马车配件上千件。兵器的种类有戈、矛、剑、戟、钱、镞,分别出在130多座墓中。

——摘编自:张剑 吴少珉《试论西周时期洛邑的历史地位》

(4)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西周营建东都成周(洛邑)的主要原因。
边疆·疆域

材料五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理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磊城(今新疆轮台)。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为了扶持东西交通的发展,西域都护府不仅稍筑列亭,连成而西,还对于往来使者、商旅供应食宿,提供安全保护,还陆续清理和增辟新的通道。

从公无前105年开始在西域实施屯田,汉朝政权专门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成卒屯田。到了东汉时期屯田仍在时断时续地进行。自汉朝以后,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两宋时期都把边防屯垦作为一个重要军事策略

(5)依据材料五,概述汉朝政权经略西域的意义。
2022-08-17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属密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阶段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