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28 道试题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条明确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下列对这一规定的理解, 不正确的是(     
A.因应可持续发展理念B.高度保障民法典基础性地位
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D.是生态文明改革的重要体现
2 . 1964年,一份仅 47字的公报一经发布立即引发全世界轰动,西方媒体称之为“外交核爆炸”——首次有西方大国在违背美国意愿的情况下, 与新中国建交。这份公报是(     
A.中法联合公报B.《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C.中日联合声明D.中英联合公报
3 . 《周礼·秋官·司民》记载: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辨其国中,与其都鄙, 及其郊野,异其男女。 岁登下其死生。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     
A.礼乐文明B.官员考核C.行政区划D.户籍管理
2024-01-2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4 . 翻译与西学传播。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徐光启,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自利氏东来。得其天文、数学之传者,光启为最深。帝从光启言,诏西洋人龙华民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于是,《崇祯历书》得以修成。1631年,徐光启在上呈崇祯皇帝的奏折《历书总目表》中陈言:“臣等愚心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整理自《明史·徐光启传》等

材料二   道光癸卯因公驻厦门,晤米利坚人雅裨理,西国多闻之士也,能作闽语,携有地图册子,绘刻极细,苦不识其字,因钩摹十余幅,就雅裨理询译之,粗知各国之名……。明年再至厦门……觅得泰西人汉字杂书数种……每晤泰西人,辄被册子考证之,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帐。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同人索观者多怂恿付梓,乃名之曰“瀛寰志略”。

——摘自徐继畬《瀛寰志略》自序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献翻译,曾出现过三次高潮

①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与中国上层知识分子合作翻译的科学翻译活动;

②洋务运动时期,由洋务派倡导的科学翻译活动;

③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后(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出现的科学的社会运动。

——摘自赵冬《近代科学与中国本土实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徐光启认为中国历法可“超胜”西法的路径。结合所学,概述明朝后期西方科技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得以传播的主要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徐继畬《瀛寰志略》一书的主要资料来源。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围绕西学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选择材料三中的任意一个时期,以“科学翻译与中国的本土化实践——以____时期为例”为题,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标题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1-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一位战士在家信中提及“现南昌(江西省城)已克复,三、二日后,我将到江西省城去了!我们的军队由广州出发,我也由湖南,湖北,江西,将来不知能否到南京、上海。”家信背面绘制了进军线路简略图,地图旁边用小字标注:“南昌文物‘滕王阁’被军阀所毁,实在可惜!”由此可知,家书所写之时(     
A.南昌起义军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
B.国民革命军开展北伐,推至长江流域
C.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中国军队取胜
D.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
2024-01-28更新 | 33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中古西欧,一个封主可以有众多的附庸,一个附庸也可以有好几个封主,这就使得封君封臣关系显得特别错综复杂且松散。附庸对封主的服从也往往要看封主力量的大小,附庸反抗封主的战争也是经常发生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王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B.封君与封臣形成宗族血缘关系
C.国王附庸的附庸是国王的附庸D.政治上分裂割据成为常态现象
7 . 《5G机会》说,“人类经过6次信息革命,终于演进走向一个智能的时代。……第六次信息革命,互联网让信息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双向交互进行传输,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今天,我们已经站在第七次信息革命的临界点。第七次信息革命,智能互联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学习共同形成的新能力。”对材料中这两次信息革命解读正确的是(     
A.第六次信息革命催生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B.第六次信息革命基于计算机模拟人脑的技术
C.第七次信息革命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
D.第七次信息革命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19世纪后期,雄伟的新古典主义火车站、大酒店、大百货公司、大林荫道、大咖啡馆…………巴黎之旅被设计为一条迷人的旅游路线,国际游客、观光者、周末旅行者和购物者经此穿过令人愉快的城市区域,有机会体会一把曾经只属于贵族和超级富豪的都市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的巴黎无法体会的是(     
A.私人卫生间、电梯在住宅中普及改善居住环境
B.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C.新式百货公司为顾客提供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
D.欧洲便捷的水陆交通助推各国居民往来
9 . 18世纪末以前,人们一直把国家与君主本人混为一谈。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成了德国,路易十四则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之后,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而是由公民组成。这一观念的变化(     
A.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B.源于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C.确立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构
2024-01-28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校阶段性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封建制确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疆域辽阔,边疆民族众多,汉族和边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其边疆管理机构开始形成为中央和地方双重体制,组织上日益严密,正是这种形势的产物。

——摘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元朝把藏族地区统一在中央管辖下,忽必烈加封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国师”,总领宣政院事,“管领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同时制定“吐蕃刑律”,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所有这些,即所谓“郡县吐蕃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 明清继续在西藏行使主权,清在确认明治藏旧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全面发展,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摘编自李清和《中国古代民族》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取得重大成就。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取得重要进展,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民族区域自治执行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中央领导与决策机制加强、自治机关能力提升、上级国家机关依法履职等协调配合,彰显了制度优势;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受到重视,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社会监督等相互补充,共同发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巩固。

——摘自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推动边疆管理机构“双重体制”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简述秦朝边疆管理机构“双重体制”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述元代体现“郡县吐蕃之地”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元明清三代的民族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成就,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制度优势。
2024-01-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