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忍饥挨饿的英国失业工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致爆发了公开的暴动。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冲入厂房,彻底破坏了全部自动织机。人群接着向布拉克本前进,来到市内一家有自动织机的埃克尔斯公司的一家工厂,毁坏了全部织机。

——摘编自<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会运动发展很快,许多部门都成立了工会。工会领导人逐步走上了工联主义道路。工联主义者企图依靠资产阶级的让步来改善工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鼓吹劳资合作,把改善目前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视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唯一要求。

材料三   巴黎公社是1871318日至528日巴黎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它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展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民主国家的雏形。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从客观因素来看,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以社会主义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尚未成熟,国际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力量比无产阶级的力量强大得多。

——材料二三均摘自史仲文、胡晓琳主编《世界全史(百卷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50年代工人斗争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世纪工人运动失败原因的认识。
2 . 孟德斯鸠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颇能反映他的史学思想的特征。

材料一   孟德斯鸠在解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方人之间的差异时,认为前者因气候炎热,故体格纤细、脆弱,像老头儿一样怯懦、怠惰,故而易于忍受奴役;而后者因气候寒冷,故身材魁伟,精力充沛,如青年人一样勇敢、耐劳,热爱自由,往往能够保持独立。“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等。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材料二   在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评价中,有学者对之赞不绝口,认为其解释了社会经济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地理环境起决定作用。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认为将复杂的社会发展历程用一个简单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切,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原因论。孟德斯鸠应该是想告诉当权者立法要遵从地理环境,遵从民族精神,也就是人民的意志,找出可以影响立法者的客观因素。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的叙述是散乱庞杂的,很多例子的选择给人以牵强的感觉,是先树立的了气候影响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论点,然后再从复杂的人类历史中有目的性地选择符合这种论点的证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看法。
2023-02-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对德宣战……占领胶州湾及胶济铁路沿线后,于1915年初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欲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扩展日本在南满东蒙利权,并全面控制中国。日本以军力威逼,并以支持革命党相要挟,袁氏则运用拖延战术,指示外交总长陆征祥与日本逐条交涉,并将日本要求内容泄露给相关之英美各国,希望引起列强干涉。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袁氏以内外环境不利被迫接受,订定《中日民四条约》。签约之后,袁氏又订定诸多国内法规限制日本国臣民在满蒙取得土地从事工商各业,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也持续在东北贯彻抵制,让日本获得的条约权益实际上无法落实,留下许多悬案。日本则坚持在满蒙的条约权益,认定中国不尊重日本条约权益,双方冲突不断。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简析日本逼迫袁世凯政府签署“二十一条”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四条约》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的50%,以后虽因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兴起而比重有所下降,但直到19世纪后半叶英国仍处于世界工业、贸易、金融和海运中心的地位。1825年,英国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从此,英国向各国提供各种机器设备,承包许多国家的铁路建设,并借贷给各国政府和私人,用来购置英国的机器和工业品。1870年,英国工业制造占世界的32%,采煤量占世界的 515%,生铁产量占世界的25%,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2012年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由 225%提高到近30%,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力持续攀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稳固。

——摘编自张辛欣《制造强国筑牢发展根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制造业发展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大国制造业的认识。
2023-01-19更新 | 28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毛纺业在1516世纪成为民族工业,以科茨沃兹为中心的格罗斯特郡,与邻近的威尔特郡、萨默塞特郡一道,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毛纺织区。随着毛纺业发展,新兴纺织城镇和纺织村庄遍布科茨沃兹地区。但这种基于传统手工技术和旧有组织方式的生产,难以抵挡新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的冲击,科茨沃兹所在西部毛纺区不但没有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甚至还未紧随。这个英国原工业化“先锋”,在迈向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落伍了,西部原有毛纺业城镇逐渐“空心化”。

从中世纪起,科茨沃兹当地人普遍用这种岩石筑房,其建筑的样式与色泽别具风格,加上绿色的草地、白色的羊群、赭色的岩石、遍布的毛纺业遗址,使得这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1966年,科茨沃兹被规划成英格兰最大的“卓越自然美区域”而进行建设。2000年被列为国家公园。随着乡村旅游成为科茨沃兹经济新增长点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该地区居民收入远高于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等大工商业都市区。

——摘编自刘景华《科茨沃兹:城镇化进程中成功转身的美丽乡村》

材料二   在旅游开发晚于周庄、西塘等同类古镇的背景下,另辟蹊径的“乌镇模式”成了国内古镇旅游开发的典范。乌镇文化遗存与水乡风光在精心保护中得到了传承创新,成了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的“梦里水乡”。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乌镇为“圆心”,苏嘉湖交界区域奏响了共同富裕“交响曲”。20135月,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的首届乌镇戏剧节举行。乌镇当代国际艺术展、木心美术馆……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像乌镇戏剧节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乌镇从“旅游小镇”“度假小镇”,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化的“文化小镇”。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以来,乌镇的数字经济企业数从12家增至1000多家。

——摘编自新华网《乌镇如何成为“世界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茨沃兹地区城乡转型的基本历程,并简要分析影响各阶段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乌镇相对于科茨沃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镇建设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1873年,尼采一改战争时期的钦佩态度,转而激烈地批判德国人因为战争的胜利而失去忧患意识。所谓“大政治”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政治语汇,用在俾斯麦身上,指的是一种以“铁”和“血”(也就是现代科技和军事)作实力支撑、在列强之间维持巧妙平衡的“强权政治”。尼采的大政治则要求突破民族主义,通往更高的文化追求。于是,当仍停留在19世纪民族主义的俾斯麦还在使出浑身解数维系欧洲平衡之际,尼采成了最早的欧洲一体化,甚至全球化思想者。尼采的大政治成了一种以文化价值为主导的政治,俾斯麦的大政治终究仍以文化为政治的手段。俾斯麦通过唯实政治的权利游戏、通过铁与血的结合统一了德国;尼采则以文明底下的生命问题为切入点写作《悲剧的诞生》,为新生的德国赋予世界历史使命。此两者同为那个时代重要的权力意志事件,前者显赫而后者隐蔽,分别体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处境和精神危机。

——摘编自余明峰《尼采、俾斯麦与大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采与俾斯麦“大政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尼采与俾斯麦“大政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马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其位于阿根廷东南端的南大西洋水域,距离英国本土约1.3万千米,距离阿根廷海岸约500千米。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英国和阿根廷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并时常发生冲突。1982年3月,事态急转而下,4月2日阿根廷军队突袭马岛,俘虏了岛上的英国驻军。3天内,英国发动了自二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行动。经过40多天激烈的海陆空战斗,阿根廷军队投降,英国恢复了对马岛的统治。战争的代价是惨重的,750名阿根廷士兵和236名英国士兵阵亡。

材料二   英、阿两国对马岛主权的争议由来已久。由于主权的不确定而引起战争,所以主权争端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许多人明确主张马岛主权应属于阿根廷;阿根廷学者博洛尼亚将争端追溯至殖民时代;也有学者认为,在不受限制的军人执政这一病态体制之下,军政府急需得到公众的支持,所以发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又指出阿根廷强烈的亲西方政策导致自己过高地估计了美国的重要性,所以在决定“侵略”时显得有恃无恐。尽管视角不同,但这些学者都认为这场战争从阿根廷方面来看是必定要发生的。

——摘编自赵万里《关于马岛战争研究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岛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岛战争所带来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晋争霸,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运河。后来,在平定了江南的陈朝后,隋炀帝重新疏浚邗沟,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使政府得以有效地控制江南。隋、唐政权还大力兴修关中黄河(渭河)支流通向长安的运河,如广通渠等;北宋政权围绕首都开封呈放射状修凿运河;元朝通过开凿山东会通河段和北京通惠河段,将大运河东西走向的河段裁弯取直。

材料二   1842年6月,英国军舰进攻吴淞口炮台,攻陷后溯长江而上,长驱直入,很快占领镇江。英军沿长江一线,拦截漕船,掠夺商船,完全控制了扬州与镇江之间的长江航线,大运河漕运被迫中断,京师粮食供应紧张。不久,清政府被迫求和,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期间,由于大运河的中断,从广东等南方军工基地往天津运输军火遭遇极大困难,战机因此被贻误,洋务新政的部分成果难以被用于支援前线军队。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吕娟《中国大运河河道变迁基本脉络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影响运河兴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政府在两场战争中的失败与大运河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10 .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洋务派文化教育举措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