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生天地之间,所以异于禽兽者,谓其知有礼义也。所谓礼义者,无他,只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而已。若于父母则不孝,于兄弟则不友,是亦禽兽而已矣。李三为人之弟而悖其兄,为人之子而悖其母,揆之于法,其罪何可胜诛。但当职务以教化为先,刑罚为后,且原李三之心,亦特因财利之末,起纷争之端。小人见利而不见义,此亦其常态耳。恕其既往之愆,开其自新之路,他时心平气定,则天理未必不还,母子兄弟,未必不复如初也。特免断一次。本厢押李三归家,拜谢外婆与母及李三十二夫妇,仍仰邻里相与劝和。若将来仍旧不悛者,却当照条施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公书判清明集》

(1)根据材料,分析该案中李三被判“免断一次”而“押归家”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中该案件处理体现出的当时社会治理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中国开始由农本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而传统司法不仅无法调适这种变化,其弊端还受到广泛的抨击。如何启、胡翼南就尖锐地指出:“今者中国之律例,其有平乎?无也!罪案未定,遽用刑成,何平之有?供证无罪,辄罹笞杖,何平之有?毙于杖下,意气杀人,何平之有?瘐死狱中,有告无诉,何平之有?有凌迟枭首,死外行凶,何平之有?”就连晚清的封疆大吏刘坤一、张之洞也在江楚会奏变法第二折中毫不犹豫地指出:“滥刑株累之酷,囹圄凌虐之弊,往往而有,虽有良吏,不过随时消息,终不能尽挽颓风。”

——摘编自吴永明《创制与革新:清末司法变革论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被“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等理念所笼平。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逐渐远离中国传统司法经验,在破除旧弊的时代里,社会精英抛弃了传统司法的精华,汲汲于从西方的经验中择优良者借鉴使用。而近代司法变革的过程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制度选择之中茫然与迷失的重要体现。司法的正常运转需要借助诸多内外环境的支持,在国家独立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之下,司法独立和司法自身的价值很难被人认识到。国民政府先后数次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稳定的法治秩序,反而因加速了旧秩序的灭亡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摘编自江国华、李福林《迷思中的司法与社会:民国时期司法的社会本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社会抨击传统司法所反映的实质,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司法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司法建设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战期间,在大量英国成年男子奔赴前线造成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工人阶级妇女作为非熟练工人参与军火生产,有效地保证了军火供应;在银行、行政机关和保险机关里,中上层妇女充任事务员;在交通运输中,她们还充任邮递员、收票员和公共汽车司机等。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妇女从事于应战争的紧急需要而产生的工作。到战争结束时,仅工业部门和运输部门工作的妇女就达300多万。从事钢铁业的女性近50万,代替了9/10的男工。配属海、陆、空三军的特种辅助部队中服务的妇女有15万人。妇女还作为家庭的支柱,承担了稳定社会的重任。1918年,英国妇女终于在法律上取得了部分选举权。十年后,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英国妇女的参政权运动最终以辉煌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刘秀红《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美国参战以后,妇女占劳动大军的比例从1940年的25%增加到1944年7月的35%,1945年已高达38%。原来被男性占据的国防工业也涌入高达200万的妇女,增长46%。战时服役女兵达35万之多。战时,做女佣的黑人妇女从72%下降到48%,在工厂劳动的黑人妇女比例增长到19%。在教育上白人和其他人种的入学人数差距也在缩小,其中其他人种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平均高于她们的男性同胞,这是以往她们所不敢奢求的。1964年的《民权法案》第七条生效,性别歧视被视为非法;1972年,国会通过“全国妇女组织”提出的《全国妇女组织人权法案》。同年,国会还批准了教育修正案;《平等工资法》也延伸到各行各业,并有35个州通过了“平等权利法案”。在妇女们的争取下,重大的国际组织也在法律上承认男女的平等权利,联大制定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摘编自周良君《试析二战期间的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部分选举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发展融合而成的。历史上,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有通婚、册封或委以要职。如两汉与匈奴通婚,唐王朝对回鹘、南诏、渤海的册封,明朝对西藏僧俗领袖委以要职等。通过这些措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中央政府是利益共同体。对于反叛中央的分裂势力,统治者果断采取武力讨伐,震慑反叛分子。如1690年康熙帝镇压准噶尔部落,1759年乾隆帝镇压大小和卓,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

——摘编自韦良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儒家民族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本质特征,它最初强调“夷夏之辨”,严“夷夏之防”,讲“尊王攘夷”。后来随着儒家民族、国家观念不断的发展,“夷夏之辨”日益被“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所取代。康熙帝废长域是改变秦汉以来“华夷内外分治”观念的重要举措;雍正帝曾说:“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何得留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民族观的内涵,简述儒家民族观的现代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群众路线既是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又是对治理传统的继承,既是群众工作方法,又要在行政体系内实践,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通过发动群众,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如沿用至今的完善的水利体系,简易公路交通系统等,并推进一系列乡村公益事业,如扫盲运动、学校教育、卫生运动等。

——摘编自吕德文《中西基层治理有何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6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李斯)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礼记·王制》)

材料二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但一个时期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维护大一统的举措并概述其意义。
(3)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湾“工作理论”的创新及“实践”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的阻碍因素。②结合二战时期的相关史实,指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国际法律文件名称及其主要内容,并说明二战后初期中国践行这一文件的行动。
2022-10-12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国家结构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两者在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王制是典型的“家天下”,而帝制在“家天下”中注入了一些“公天下”的成分。相对来说,后者更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摘编自商爱玲、张鸿《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治实践具有独创性,以建立广泛的、包容各阶级各阶层的民主参与为中心,进行了普选制的民主选举实践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如在选举前通过协商的方法,各方联合提出候选人,利用共产党的组织和威望,做群众的工作,在选举后实行共产党员退出及增聘党外人士的方式,以保证“三三制”的比例落到实处。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民主实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备注:三三制,是指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摘编自汪朝光《民族抗战与革命建政——中共的抗战崛起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帝制”国家结构的基本特点,并谈谈帝制中“公天下”因素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政治实践有何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棉花及棉织品开始传入中国。元代时期、棉花种植也完成了由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的空间分布。关于棉花种植情况,元以来的诸多农史文献,如《农桑辑要》《王农书》《农政全书》等皆有详细记载,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棉花种植“寸土皆有”。晓清时期尤其是到20世纪以后,亚洲树棉和非洲草棉(公元2世纪沿陆上丝绸之路自印度传入,来到新疆、陕甘地区,传播仅限西北地区)因绒长度偏短逐渐被市场淘汰,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则因绒长质优取而代之。美洲陆地棉自1865年被引入到我国后,经过数次改良,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棉种。其中新疆棉区不仅是我国最主要的产棉区,而且是世界上顶级优质产棉区。高度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环保化的新疆棉花对世界棉花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中国与印度、美国并称世界三大棉花生产国,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

——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材料二   当棉和棉织品在南亚和阿拉伯世界被广泛种植和传播之时,欧洲社会对棉的了解依旧处于想象阶段。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印度有一种奇怪的树,可以长出羊毛。棉纺织品是一种令社会上层垂涎的物品。到公元950年,一些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城市如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等有了棉纺织业。1113世纪延续200余年的十字军东征运动,使得欧洲人深入到阿拉伯世界的棉花生长带。欧洲最早的非伊斯兰的棉花产业中心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如米兰、博洛尼亚、威尼斯等,其中威尼斯是欧洲第一个棉花集散中心,长期以来支配着地中海世界的棉花贸易。这一时期,意大利的棉花产业不仅可以十分便利地获取来自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优质原棉,而且也有机会接触到亚洲高超的纺织技艺和先进的纺织工具。17世纪末,印度出口到欧洲的棉布,引发欧洲社会的“棉布热”。整个18世纪,在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印度一直都是主要的棉纺织品供应地。

——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材料三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指出的,棉的资本主义化彻底改变了棉花的命运,讲述了一个“由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兴衰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并分析我国棉花和棉织品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8世纪前欧洲棉花和棉织品传播的特点。
(3)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千年前,宋辽通过经济手段唤醒了雄州的边贸潜力。一千年后,在这里拔地而起的雄安新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着中国北方的经济新奇迹。

材料 澶渊之盟达成不久,雄州知州何承矩一面奏请开设椎场,一面与辽朝新城榷场都监刘日新密切接触,商议重开双边贸易事宜。…通过榷场,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而辽国的牲富、皮货、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来源。……榷场贸易受官府保护,为了保护既有的游戏规则,防止商人进行非法交易和走私活动,以政府指定的“牙人”为代表的中介就应运而生。…边贸,改变了宋辽对对方的态度,使世代仇敌化身商业伙伴,剑拔考张变成了称兄道弟,商业的力量可谓强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关乎国计民生各方面的物资,时间一长,对宋朝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辽国对宋朝出口中马匹占得比重很大,久而久之,宋军先前薄弱的骑兵部队渐成规模,机动性和战斗カ大为改进…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由植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州榷场开设的原因及権场贸易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州榷场设立的影响。
2021-12-02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新知学校2021-2020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大一统不仅是一种思想传统,也是一种制度形态。思想的大一统,最终仍要通过制度层面的大一统得以呈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史称三代,三代期间均有一统雄心,但只有周立之后,广为封建,才在政治上,并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华夏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为主体,延及广大农耕地区疆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以华夏地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成为其文明的主要形态,并融合了周边地带的有益元素,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

——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古典大一统模式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结合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新大一统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现代中国实现了有效治理和科学发展。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其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于中国的“土壤”,创造了新型政党制度,是从古代专制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得以建立和发展。具体而言,更多地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在民族问题上,二是在统一问题上,即族群统一与疆域统一。这也正是大一统在社会主义中国最为明显的制度化表达。

——摘编自韩向臣、李龙《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现代中国的新大一统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分封制对西周“大一统”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新大一统模式的特点,并指出其制度内涵。
(3)结合上述材料,就中国的制度建设与“大一统”模式之间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