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表为唐、宋两朝科举取士及由进士入相的人数变化统计情况。这反映出宋代(     
时期登科人数宰相人数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660312322
宋朝45640135111
A.推行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B.考试程序及录用更趋公平
C.国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民国成立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但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邮政总办帛黎(法国人)敌视辛亥革命,竟然搞起“临时中立”,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据1926年的一个统计,当时中华邮政中有洋员119人,均占据较高级的职位。这侧面反映出当时(     
A.西方列强敌视中华民国B.实现民族独立任重道远
C.中国邮政发展举步维艰D.清政府的统治根深蒂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2010年国家工商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达20%以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以上,在部分领域甚至超过80%,贡献的全国税收也达到50%以上。这一变化体现了(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达成B.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C.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D.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
4 . 武周时期上承太宗“贞观之治”,下启玄宗“开元盛世”,为唐朝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沿袭太宗之治,对归附的各民族君长,都加以册立、礼遇、馈赠,设置羁縻府州。羁縻府州作为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贯政策,其主要特点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武周时期对羈縻府州的管理,主要通过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两种形式实现。唐朝初期,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广泛接触,为承袭贞观遣风的武则天重用蕃将,提拔少数民族人才提供了广阔的人文条件。据马驰先生统计,“武则天当政年代,从中央到地方,蕃人出身的文武官员仅充武职的蕃将一项,就当以千计”。众少数民族将领们,以其血肉之躯,忠诚赤心,担负着内巩京师、外备征御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白关峰《论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指出武周时期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并概括武周经略边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简述武周时期经略边疆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大西洋一印度洋一太平洋新航线的开辟,促使以中国为中心的瓷器贸易体系从区域走向全球的重要转折。下袁“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见证了当时远洋贸易的繁荣。

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单位:艘)

沉船编年中国东南亚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其他总计
第一期: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60年代38200013
第二期:16世纪70和80年代53306017
第三期:16世纪9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4011145135
第四期:17世纪90年代至18世纪20年代311111017
总计1512172512182

材料二   在东亚和东南亚海域,荷兰一方面持续围攻西班牙、葡萄牙的贸易据点和商船,另一方面也积极谋求与中国、日本开展贸易活动。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开向市场募集资金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荷兰在亚洲地区贸易活动。为了更安全、更便捷地开展荷中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还于1611年开辟了从好望角向南靠近南极圈航行,然后沿澳大利亚西海岸北上巴达维亚的新航线。

       ——摘编自魏峻《16—17世纪的瓷器贸易全球化:以沉船资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中国海上贸易主导权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沉船编年中第三期和第四期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沉船数量的变化及其折射出的历史变迁。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荷兰在17世纪活动东南业地区贸易主导权的原因及其启示。
6 . 如表是宋代岁入钱物统计。据此分析,宋代(     

天禧五年(1021)嘉佑年间(1056-1064)元佑元年(1086)
钱(贯)2653万3682万4848万
谷物(石)2983万2694万2445万
布帛(匹)1455.8万874.55万151万
绵(两)1899万

A.商品经济繁荣B.铜钱流通全国C.封建剥削繁重D.农业持续发展
7 . 下图所示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盐税改革后,不同史料对盐税收入变化情况的统计。据此可推知,此次盐税改革(     
A.加剧了当地百姓的生存负担B.有效保障了政府财政支出
C.推动了官僚资本的快速发展D.因过程混乱导致统计失准
8 .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1950—1973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从2300万增为2900万;到80年代中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导致美国社会从业结构变化主要原因是(       
A.社会运动的推动B.“滞胀”局面的出现
C.新科学技术的发展D.“福利国家”的建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开始后,一些大臣明确主张将过去的书院改成学堂,学堂学生毕业后也可取得功名。不久,慈禧太后采纳了相关建议。1902年,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两年后,慈禧太后又命人修订章程,将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其上还有大学,并规定中小学堂的毕业生可以授予生员(秀才)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可以授予举人功名,而大学和通儒院的毕业生可以授予进士功名。随着这些措施在全国逐渐推广,科举制度的地位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琪《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材料二   1907年,沈家本在《类进呈刑律草案折》中指出:“将欲实行新律,必先造就人材。近年各省遵旨设立法政学堂,查叠见奏报,拟请明谕各督抚认真考核,力筹推广,务使闽省官绅均有法律知识,则一切新政可期推行无弊,实与预备立宪大有关系。”在清政府的明令推动下,全国法政学堂大量涌现。据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统计,宣统年间,全国有各类专门学堂共111所,在校学生20672人,其中法政学校有47所,学生人数达12282人,超过其他专门学堂人数的总和。

——摘编自周少元《晚清法律教育形式的转变:从职业教育到学堂教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清末学堂制度改革对科举制度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慈禧修订学堂章程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学堂制度建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为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时务报》论说文中涉日篇目统计,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梁启超汪康年麦孟华徐勤章炳麟欧榘中汪大钧读者来搞佚名合计
全体5915124222136115
日本364541225059
比例61%27%42%100%50%100%100%39%0%51%
A.《时务报》激发了抗日热情B.甲午后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C.甲午战败推动国人关注日本D.维新派主张联日抵制欧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