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为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的田地统计表,以下各项,与下表中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关系的是(     
田地总额官田民田
亩数(万亩)46165.6633.945531.6
占比(%)1001.3798.63
A.均田制被破坏B.两税法难以为继C.租佃制的发展D.门第观念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6年4月,联共(布)中央向全党发出通知,要求每一个党员,党内外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养成极大的责任感,节约每一个苏维埃卢布和戈比。同时,苏维埃国家尽量设法增加工业和商业的利润,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发行公债,努力吸收居民的游资。这些举措出台的背景是(       
A.新经济政策开始全面实施B.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C.计划经济模式已基本形成D.来自法西斯德国的威胁日益加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所示为明朝某学者笔记摘录。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宣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右文之象,愈隆于前已……上官多以馈送往来,动辄印至百部,有司所费亦繁。
A.文化事业发展繁荣B.吏治腐败现象严重
C.印刷技术领先世界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年代统计图(含同期亚洲和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这突出说明(     

A.非洲国家是不结盟运动的核心B.不结盟运动对非洲独立的支持
C.不结盟是非洲国家的战略选择D.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增长
2024-06-04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的工业被彻底摧毁了,而且是被外国的统治摧毁的;你们的财富正流向国外,你们已经沦落到任何人类都不可能沦落到的最低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任何其他补救办法可以自救吗?要自救不能靠请愿,唯有抵制。我们宣布,准备好你们的武器,组织起你们的力量,然后就开始干吧,这样,他们就无法拒绝你们的要求了。

——摘编自《提拉克,他的著作与讲演》

材料二   一战也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熟悉军事技术装备和新式武器,使他们开阔眼界,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关于民族自决原则的声明,也使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独立观念大大强化⋯⋯同时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摒弃沙俄的帝国主义对外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奴役,取消沙皇政府与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材料三   二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持续推进的民族独立浪潮与遍及全球的现代化浪潮相呼应,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的国家占了多数,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动该时期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的变化。
6 . 在对陶寺遗址大墓的考古挖掘中发现有宗教礼仪用器玉琮和玉璧,同时还发现有鼍鼓、特磬等礼器,这些器物多与玉石做的斧钺共出于大墓中。而斧钺曾经是军事民主制时期军事首领的权杖,后来演变为王权的象征物。这种随葬品的组合方式表明(     
A.神权与政治相结合B.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C.社会分工逐渐强化D.封建王权不断加强
2024-05-3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靠自己生活”,真正严整的社会秩序只存在于领地内部。对于一个个领地的主人来说,没有一个外在的强大力量来控制和管理他们。这缘于,当时西欧(     
A.封君封臣制度开始瓦解B.二元政治格局趋于稳定
C.庄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分裂割据局面逐步形成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指出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原理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刘少奇提出过渡理论,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指出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对“新经济政策”形成两种解读的出发点。
(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学者对“新经济政策”研究的视角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提出:“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这表明新中国(     
A.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追求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D.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2024-05-3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10 . “英帝国”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先后经历“重商主义帝国”“自由主义帝国”“有形帝国”“无形帝国”等概念。“英帝国”概念的变化(     
A.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步B.反映出外交政策的变化
C.体现出经济政策的调整D.说明其国际地位的下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