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的实践相对有限,但也不乏成功的范例……1955 年后,一些原来对中国态度并不友好的国家开始对中国驻外使馆人员表现出友好的态度。1949~1954年,同中国建交的民族国家仅仅有印度、缅甸、印尼和巴基斯坦4个国家,而到1959年底,尼泊尔等11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至 1965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建国初期18个增加到49个……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

材料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将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制定内外战略策略最根本的依据。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体现,国际交往主要是以合作为基础。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江泽民则强调“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中国“不仅要发挥亚太地区重要大国的积极作用,更要争取成为国际社会‘指导委员会’(如联合国)和各种国际机制的关键成员,在‘有理有利有节’和斗而不破的策略指导下,渐进地和有效地推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之更加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和人类的方向”。

——摘编自张涛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选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多边外交成功的范例,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发展的基础,并说明中国多边外交发展的方向。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多是乡里两级。从表面上看“里”具有乡约自治功能,但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乡里承担着维持国家在基层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秦汉时期,在有秩、游微之外,由三老负责教化便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到隋唐时期,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王安石变法后,县以下的保甲组织开始成为皇权的载体,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乡里自治色彩再次削弱。基层行政权力的缩小、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的下降为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补充提供了空间。

——摘编自王伟进等《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政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的治理主体又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并对古代的乡村治理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发生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金朝猛安谋克的编制,实际是将已经存在的认同单位——传统的部族改造为新建立的金政权的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这既是对此前女真人认同的认可,又体现着以地缘组织人民。金朝的这一做法(     
A.构建了政权的法理基础B.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C.体现出鲜明的国家特征D.彰显出儒家文化的影响
4 . 汉武帝之前,汉廷对诸侯王尚未有系统的教化。武帝统治早期,对诸侯王教化表现出向制度化、规范化过渡的特点。昭帝之后,对儒家经义的掌握已成为判断诸侯王知识素养高下的标准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A.选官制度不断走向成熟B.郡国并行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D.注重利用主流观念渗透巩固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汉宣帝曾命人绘制功臣图像以示纪念和褒扬,那些未入选的官员的子孙因其不具贤良美德而未被画像,深以为耻。这表明汉代的宫廷绘画(     
A.呈现写实主义的特点B.强化儒家的纲常伦理
C.传递礼法融合的理念D.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5世纪下半叶,荷兰采取保护主义的航海政策,要求本国航运业应由本国商船和水手参与。然而至17世纪初,荷兰放弃了这一做法,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也写出了《海洋自由论》一书鼓吹海洋自由、贸易自由。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海洋法的形成B.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C.荷兰航运业的发展D.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4-1980年,美国政府中被委任以内阁、外交和法院要职的官员中有64%来自公司共同体,而这一比例在“新政”时期仅为47%,他们大多与经济集团的政策规划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这反映出美国(     
A.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B.文官制度的异化
C.政府腐败程度的加深D.“滞胀”危机凸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中共中央组织局制定了《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工作条例》,对改善公营工厂的管理做了许多规定,如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下设工厂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实行经济核算制,按月规定生产计划和财政预决算;实行思想教育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等。这些条例(     
A.在中央苏区得到了长期有效实施
B.极大缓解了革命根据地经济困难
C.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
D.使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变成现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提法,共产国际与中共在正式的决议中均有“合作”一词的表述,并强调这种合作不是合并,而在国民党的表述和认识中则体现为“容共”一词。这种差异(     
A.直接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B.说明国共两党实力对比悬殊
C.表明合作双方存在一定矛盾D.反映国共两党形成尖锐对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世纪后期开始,西欧战场上的雇佣兵越来越多。除了没有采邑的骑士,还有国内外的步兵和弓箭手,这些雇佣兵往往会投奔出价高的领主。这反映出当时(       
A.战争加剧西欧分裂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贵族契约精神缺失D.封君封臣制度松动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