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1 . 学者福山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     
A.实现权力由分散到集中B.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增强
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D.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抵中国自营的民营工业,1870年代有二十几家,以小规模工业为主,至1880年代后陆续增加,且已有若干大型工业出现。截至1894年,全国共有一百多家大小不同的企业。其中,采矿业多与政府的军事工业配合,受政府控制较大,成效较小,其他轻工业因受政府干涉较小,成效较大,但因资本额少,难以与外国企业或外国在华企业相比。清末的民营工业,在1894年以前其资本额仍较官办或官商合办者为少。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各国忙于战争,不得不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迎来发展工业的良机。中国工业资本家纷纷集资设厂,引进先进技术,采用蒸汽力和机器。上海、南通、汉口、天津、青岛、广州等城市的资本家率先活跃起来。爱国心的驱使与利润的刺激,使民族工业大为兴旺,财富迅速增长,呈现出一片光明景象。1918年《大公报》上的一篇论文对当时生气勃勃的局面做了真实的描述:“中国工业日见扩充,各种机器势必多用,国家之兵工厂、造币厂、铁路、船厂及制革厂、电灯遍布各处,开矿熔化等事,均需机器。缫丝厂甚多,各处又有织布、织袜、棉线汗衫、纱及机器磨坊、面粉、榨油、锯木、造纸等厂,砂及水泥、烛皂、玻璃、瓷器等厂,年胜一年。”

——摘编自魏宏运《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晚期民营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与19世纪晚期相比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发展的意义。
3 . 清朝一入北京就表明要沿袭明朝的政策、制度,称为“法明”。当时明朝政治上常用的制度法令汇编为《大明会典》,成为清廷设置一切制度措施的指南。这种做法说明(     
A.明清两朝建立初期情形类似B.明朝制度措施适应清朝实际
C.清廷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D.清朝照搬明朝文化进行统治
4 . 孔子周游列国而四处碰壁时,其道义曾受到质疑,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相较于孔子,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A.推动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B.延续了儒学重教育的传统
C.使儒学极大地依附于政治D.更注重其哲学化和思辨化
5 .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盟誓有鲁隐公元年鲁与宋的“宿之盟”、桓公十一年的“恶曹之盟”和文公二年的“垂陇之盟”等,而诸侯国内君与臣、臣与臣、臣与民之间的盟誓,数量庞大,如襄公十年郑国大夫为了巩固政治地位而与国内诸大夫订立盟约。这反映出当时(     
A.诸侯国君权力巩固B.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C.政治权力不断下移D.国家分裂走向统一
6 .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新宫遗址是一处夏商时期聚落遗址。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该遗址人群的食性以粟为主,并且不同等级墓葬的墓主人之间饮食结构差异不大。材料反映出该时期北京地区(     
A.精耕细作农业发达B.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C.阶级差别日益严重D.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
2023-07-21更新 | 48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20世纪以来,国际金融现代化加速,不仅为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金融秩序,也便利了人们的消费。以下属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新变化的有(     
①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②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
③互联网金融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④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月革命时,苏维埃这种组织形式很快重新出现并蔓延开来。在1917年3月,全俄国已经有600多个苏维埃,其中多数为工人代表苏维埃,还有大批的士兵代表苏维埃和农民代表苏维埃,并且有不少联合形式的苏维埃。因为苏维埃是广大劳动者自己选举出的组织.他们深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为是在和专制政权斗争中产生的组织,苏维埃手中掌握着大量的武器,尤其是士兵代表苏维埃直接就是革命的武装力量。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俄国实际上存在着苏维埃政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

——摘编自郭春生《列宁时期苏俄政治体制的创建及其影响》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选择了苏维埃作为唯一可能的政权形式,并通过苏维埃把政权全部交给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劳动者手里。1918年1月,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把苏维埃政府改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政府”。列宁认为,“这次代表大会巩固了十月革命建立起来的新国家政权组织,为全世界各、国劳动人民画出了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路标”。

——摘编自张小芳《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后俄国选择苏维埃政权形式的原因。
2023-07-13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丁·路德认为,属灵的宗教与属世的生存两者之间并不能混淆。例如:做好事和行善都是属世的事情,与属灵的救赎应当没有关系。此外,对人的救赎是上帝的事情,人并没有能力进行自救。还认为,基督教的崇拜对象是上帝而不是教皇、主教和僧侣,后者不具有神性,更不具有凭着自我神化来为世人赎罪的权力。对人类进行救赎的不是教皇和教会,而只能是耶稣基督,从而把教会和宗教的事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避免了教会通过教权干涉政治的弊病。

——摘编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二路德说,要相信上帝的恩典是白白地赐予信徒的,因为“圣灵是借上帝慈爱的一瞥,在人心中所燃烧起来的热情”。并提出,“我们不要做这些教皇党徒的弟子,而要做他们的教师和审判者”,“教会最初的意义乃是在世上一切基督徒的集会,其本质并不是有形的”,因为它的首脑是基督耶稣;只有国家才是唯一被承认的社会机构。

——摘编自雷雨田、刘兴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0 . 有学者指出,凡尔赛和约的裁军条款拉大了英法间的鸿沟,这反而方便德国取得军事上的优势,加上东欧的弱势,久而久之德国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便告确立。据此可知,凡尔赛和约(     
A.对德国没有造成任何损失B.根除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没有在英法之间达成共识D.未能达到有效约束德国的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