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A.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D.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3 . 如表是西方学者对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分析,据此可知(        
经济与科技重大事件战争或剧变新世界格局
地理大发现三十年战争(1618—1648)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1803—1815)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1991)多极化趋势加强
A.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结束B.战争是推动新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源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战争爆发D.经济与科技革新推动国际格局演变
2023-07-10更新 | 7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潢川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政局上虽交织着统一与分裂、稳定与动荡,但封建经济仍得到持续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农业技术
西周耒、耜、錞、銍等,绝
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 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耒、耜、犁、锄、铣等
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 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 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 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三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 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写出战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
(2)据材料二,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在思想领域的主张。
5 . 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电影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B.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D.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应用
2023-01-07更新 | 317次组卷 | 7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潢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自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同时出现了反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首创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召集工人。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共雇佣278名工人……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关贸总协定签署
1956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三   令人震惊和值得的深思的是西方国家既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又是反全球化的主阵地,西方国家反全球化的主要群体是担心失业,担心丧失福利,害怕经济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

——王晓梅《西方国家弱势群体“反全球化”的根源》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部分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由民间变为政府牵头,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都说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成为反对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姜少敏《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力量的博弈过程、现状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些变化的重大事件或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方国家“反全球化”力量的变化和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反全球化”的认识。
7 .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使冷战紧张气氛得到缓和D.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宣言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
C.南北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和争端D.第三世界国家调整了战略目标
9 .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
2022-09-07更新 | 999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固始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475152115551558155915951597
价格指数100167270370400515685

A.价格革命B.殖民掠夺C.工业革命D.商业革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