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有星孛于东北。是岁大疫。”“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操面对这样严重的灾情,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颁布了赈灾令,作了以下规定:“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摘编自《后汉书》等

材料二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调查,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感染者1200余万人,病牛约120万头,钉螺分布面积达148亿m²。血吸虫病的肆虐给流行区广大群众带来深重苦难,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二首·送瘟神》诗词中所描述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情景,真实反映了当时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方针,遵循“因地制宜、科学防治”的原则,经过70余年的积极防控,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摘编自操治国《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进展、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应对疫情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024-05-0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吕氏春秋·恃君》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A.龙山文化B.良渚文化C.二里头文化D.仰韶文化
3 . 两宋之际,士人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变化,流向渐趋多元化,追求功名不再是唯一选项。史料记载中多有士人经营田产、经营工商、开办学堂、充任吏僚等。他们的“关注点和自我观念”也从国家层面转向地方领域,如开渠、铺路、赈济、发掘乡贤、推行教化等。这说明当时(     
A.乡绅社会已然萌发B.朝廷偏安士人报国无门
C.社会阶层渐趋固化D.社会不再推崇科举及第
2024-03-06更新 | 16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十)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嘉靖时期关于东南沿海倭患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嘉靖时期(     
《献愚忠以图安攘事疏》至于柘林等处之贼,名虽倭夷,而沿海奸民实居其半
《虔台倭纂》倭夷……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
《皇明四夷考》闽、浙、江南北、广东人皆从倭奴,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太平县志》昔之为寇,一谓倭也。今之为寇……率闽浙贾人耳
A.海禁政策客观上助推了倭患B.人地矛盾导致了社会危机显现
C.商人社会地位呈现降低趋势D.日本海盗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记载,172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设有市场的城市有758个,1741年增加到786个,平均每个郡16个。市场数目不断增加,一般城镇都设有一个以上的市场。在市场广泛分布的基础上,地区性贸易中心逐步形成,例如西部的布里斯托尔,中部的伯明翰和诺丁汉,东部的诺里奇、金斯莱和赫尔,西北部的利物浦和卡莱尔,北部的约克和纽卡斯尔。英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全国性贸易中心—地区性贸易中心—地方市镇三位一体的国内市场体系,国内流通迅速。但英国幅员较小,国内市场并不能给商人和政府带来可观的收入,所以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在18世纪初,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总额的85%。很显然,那些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工业发展速度比主要依靠出口的工业慢得多。

——摘编自舒小昀《市场与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上半期英国商业贸易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上半期英国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影响。
2024-04-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是隋朝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记载出处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隋代资储遍天下【唐】杜佑《通典·食货典》
比至(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粮食储备制度完善B.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C.社会经济高度繁荣D.江南经济持续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这一记载可用来考证(     
A.早期国家的不断演进B.精耕细作的生产萌芽
C.远古人类的农业起源D.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人倡导的仁爱、宽恕思想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汉族、匈奴、突厥、吐蕃、女真、蒙古、维吾尔族等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和习俗,并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提供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允许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求得生存与发展。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种形式都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促进了宗教和哲学的融合。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也大多深谙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包括唐代的羁縻制、辽代的南北分治、清代的盟旗制等都体现者这一理念。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更是让中小地主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政治抱负。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商业、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并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摘编自王炜民《中华文明概述》

材料二   古代西方文明崇尚对立与冲突,常常导致宗教战争和割据战争的爆发。人类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意识形态冲突,乃是公元420年罗马帝国摄政普尔克里娅以保护波斯境内的基督徒之名,而对迫害基督徒的波斯皇帝巴赫拉姆开战。中世纪,欧洲统治者为了弘扬基督教,打击异教徒,多次进行所谓的宗教清洗、宗教裁判,不同于基督教信仰的各类宗教或惨遭灭绝,或被迫远走异国他乡。欧洲各国君主和宗教人士发动的讨伐异教徒的九次十字军行动,几乎每次都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但这些行为往往成为全欧洲基督徒的美谈。欧洲各阶层之间也对立严重,即便是古希腊,外邦人想要获取公民权的机会几乎为零;中世纪贵族的后代永远是贵族,庄园主世代为庄园主,农奴几乎没有任何走向自由民的机会,甚至在法国等国家还存在与阶层一一对应的三级会议。中世纪晚期,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的冲突更是旷日持久,对近现代欧洲历史走向的影响不可避免。

——摘编自孟广林《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西方文明不同于古代中华文明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9 . 据记载,西周时期,周王经常行至畿内大贵族都邑宫庙所在地,与隶属于大贵族的中下级贵族会面并举行册命、赏赐等政治活动。在王畿之外,周王通过频繁的巡省活动对诸侯、邦伯加以管控,并且在巡省过程中处理涉及邦伯、诸侯本人的一些纠纷事件。这表明当时(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B.原始民主传统依然发挥作用
C.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形成D.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2024-03-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中国孤儿》剧本。剧本写到:张惕接受皇帝托孤,决定要用独生子替太子送死,其妻子伊达美不予配合,说:“你向他发过誓么,要杀你的亲生子?唉!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都不过一点虚荣定了一时的名分;天生来大家平等,……要谋自己的善后,才是我们职责。”剧中还有“士可杀而不可辱”、“请用理性、公正和习俗教化百官。”等言论。

中国人郑正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命名为《窃国贼》,在中国演出,形式是当时奉行的文明戏形式,即幕表制。为加强戏剧的感染力,剧本内容加了插曲,大骂皇帝,冷嘲热讽袁世凯,借题发挥,影射时事。《窃国贼》每场演出观众必大受感触。

(1)阅读材料一、归纳《中国孤儿》与《窃国贼》两个剧本的相似之处,并从两个剧本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响。

材料二   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不同时期的革命歌谣是如何体现时代价值的。
2024-03-01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