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晚清政策调整与社会秩序。

材料   晚清不同于此前的任何朝代,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又与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其后中国历史的很多方面都是由这个时期决定的。清廷在19世纪50年代似乎大势已去,灭亡指日可待。但让人惊异的是,它不仅没有灭亡,反而继续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尽管19世纪60年代后清朝进入被不少学者所称誉的“中兴时期”,但实际上,这个“中兴”相当勉强,因为自此以后清朝始终在风雨飘摇之中。虽有了一点“中兴”的迹象,但最终不仅没有实现“中兴”,反而像一艘汪洋大海中的破船,随时都有沉没的可能。当然也不可否认,这时期清朝确实有很多新的特点,与传统统治相比确实有了一些新变化,比如大胆启用汉族官员等。

——摘编自仲伟民《全球史视野:对晚清时局的一种新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晚清政策调整与社会秩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1-2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被称为“普鲁士工业之父”的鲍埃特,曾经多次前往英法等国进行考察,回国后他积极传播科技知识。并且举办外国机器设备展。他还要求负责管理工业的其他官员也到国外去考察,并派出了到国外去学习科技的留学生。1819年,普鲁士成立了技术委员会,负责技术教育,出版科技书籍,举办工业展览等,19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鲁士的农业团体频繁举办农业机器展览会和牲畜展览会,宣传和推广农业科技知识,这些活动对于推广新式农业机器和优良的家畜品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825年,普鲁士颁布法令,规定了岁至14岁的儿童必须入校学习。德国统一后,政府非常重视兴办职业技术学校,到1910年仅中等技术学校就有学生1356000人。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提倡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学术自由,成为后来德国新建各个大学的典范,而卡尔斯鲁厄,达姆施塔特等地建立的工科大学,培养出了许多注重实用的科技人才。

——摘编自楚汉《科学技术与近代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材料二   人们发现,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长期酝酿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曾面临过几乎同等的机遇和挑战,但唯独美国出现了新经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经济中产生了更早、更自觉的某些制度变革和创新,这些变革和创新较好地适应了历史进程的变化并使之服从于美国利益。从里根时期减税,降低管制到克林顿时期修改电信法,政府宏观政策的重要任务都是推动竞辛,从而培育了美国更为发达,灵活有效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了其对创新固有的激励作用。里根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是“冷战”产物,但后来成为美国信息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克林顿执政时期,更是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对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此府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基础研究预算拨款比重,制定产业技术力量政策。完善对高技术发展的组织领导,以及如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周茂荣等《”新经济”解读—美国的奇迹和美国的知识经济范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德国科技发展迅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经济兴起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2-04-15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湖北卷)
3 . 1993年至1997年,上海先后架起杨浦、徐浦两座大桥和延安路越江隧道复线,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另外,还建成了城市内环路高架系统和外环线工程,以及沪宁和沪杭高速公路。1997年10月15日,浦东机场举行隆重开工仪式。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
B.上海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C.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道路拥堵的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关于哥伦布和“新大陆”,传统观点认为,哥伦布始终认为自己所到之处便是东方的亚洲,从未意识到那是一块当时欧洲人尚不了解的“新大陆”。但也有研究表明,哥伦布在第三次航行之后的一些信件中,明确使用了“新大陆”这个概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长期广泛流传的观点最具可信度B.传统历史观点都会被新史料推翻
C.历史研究必须依靠最新考古成果D.历史研究需要参考多方面的史料
5 . 【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世界大变局密切相关;国际格局发生的重大改变,往往是新的世界大变局到来的前兆或先导。今日世界大变局的形成,不是偶然出现的,是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

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在1648年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先河。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打破了欧洲均势的局面。法国战败后在1814--1815年形成了维也纳体系,这是一个由少数大国决定世界命运的强权政治的体系。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为分赃和维护既得利益而构建的国际体系。二战结.束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它虽然维持了战后基本稳定的世界格局,但却充斥着大国称霸、大国支配小国、强国支配弱国的霸权主义。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导致了两极袼局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国谋求“单极世界”的目标及全球战略在世界受阻,其霸权地位难以为继,所谓“后冷战时代”悄然而去。与此同时,世界权力始终由少数大国主导、西方国家决定世界命运的国际格局,正为今天走向多极的时代所摒弃,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于沛《国际格局演变中的世界大变局》(载于《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二战后世界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及主要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