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唐以后的总的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对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应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它是配合、适应了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整个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当然,思想的发展也有历史的渊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心性见于《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礼记》,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理学家们的不同诠释赋予了新的意义。

——摘编自陈来《宋明理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出现的原因,分析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演变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文是国家政务活动中产生并使用的文字材料,殷前称书契,周称官书,春秋、战国及秦统称书,汉以后称文书。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的形6张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行书律》规定对危害公文安全与不能准时传递的行为给予惩罚,以保障其机密性与及时性。从里耶秦简来看,当时公文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公文的书写也有非常固定的格式,同时设有专门的机构-书府,以保管政府机构之间往来的公文。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摘编自陈治国《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公文制度》等

材料二   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底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号召把陕甘宁边区建成全国抗日民主模范区,不仅要在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而且要把公文规范化管理做成楷模。当时,边区政府使用的公用文书有近20种,仅“令”就有命令、指令、训令、通令等。19409月,边区政府秘书长谢觉哉制发了公文用纸样式。19421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签署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认真执行新公文程式”命令,交代清楚了推行中应考虑和注意的方面。194512月边区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制定了《公文处理办法》,就收文、发文、处理、归档、借阅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公文类别分为主要的公文为命令、布告、批答、公函及呈文,辅助的公文为报告、通知、指示信、签条、快邮代电。各种公文形式上一律使用直起法,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并在注意事项中强调了公文的一事一议原则。

——摘编自田惠琴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推行新公文程式的特点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公文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新公文制度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公文制度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律疏议》凡十二篇计五百零二条,篇目如下: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中户婚篇内容节选如下:

157.诸养子,所养父母无子而舍去者,徒二年。若自生子及本生无子,欲还者,听之。

【疏】议曰:依户令:“无子者,听养同宗于昭穆相当者。”既蒙收养,而辄舍去,徒二年。若所养父母自生子及本生父母无子,欲还本生者,并听。即两家并皆无子,去住亦任其情。若养处自生子及虽无子,不愿留养,欲遣还本生者,任其所养父母。……

158.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嫡以长,不以长者亦如之。

【疏】议曰:立嫡者,本拟承袭。嫡妻之长子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

159.诸养杂户男为子孙者,徒一年半;养女,杖一百。官户,各加一等。与者,亦如之

【疏】议曰:杂户者,前代犯罪没官,散配诸司驱使,亦附州县户贯,赋役不同白丁。……

——摘编自【唐】长孙无忌等编《唐律疏议》


(1)根据材料,概括《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律疏议》进行评价。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法律的认识。
2021-08-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认为“农乏谷种,田事殆废,粒食绝望……实可怜悯。”尤其是相对贫困的农村下户、客户,一旦遇灾,极易“流离饿死”,“最可怜悯”。南宋董煟强调,政府在救灾扶贫中责任至重,必须严明对相关官员的赏罚。除了赈济,宋朝也以其他形式扶贫救灾,如曾巩在越州向农民放贷种粮,平江知府蒋璨兴修水利,“于三县见赈济人内,募强壮人充。”对于参与其事的富豪,宋代实行赐爵等奖励政策。一些儒家学者也积极投身乡村扶贫事业,如范仲淹捐田设立了范氏义庄,朱熹则大力推广社仓。

——据毕学进《论精准扶贫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1978年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5亿人。对此,邓小平提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从1979年夏收起,政府开始对粮食实行减购提价政策,当季即减征50亿斤,提价20%,超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加价50%,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1978~1985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了14%,棉花增长78.9%,肉类增长87.8%。到1984年,乡镇企业总数增至606万个,产值达1709亿元。1985年,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了1.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3%降至17%。

——据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救灾扶贫活动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5年中国有助于农村反贫困的措施,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1-07-19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