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甘薯是由东南沿海地区经湖广传入四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次出现了四川种植甘薯的记载。乾隆时期,川西平原上的德阳、罗江、成都等地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甘薯的记载,且认为此物“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在川东地区江津、黔江等地,甘薯也因地方官的大力提倡,广泛种植;川南有来自福建、广东移民首种甘薯,其一家一年收获几百上千斤,即使遇到饥年也能安然度过,使本地人很为羡慕。

到了近代,甘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川。据四川劝业道署统计,清末全川142个厅州县中,有甘薯种植记载的就有127个,全川共载甘薯605万亩,总产量3950.6万担。据1910年三月劝业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都的外来农业陈列出的产品中,就有18个地区陈列了当地出产的品质优良的甘薯,有白红苕、红皮红苕、红心红苕、牛奶红苕等品种。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四川地区进行了甘薯品种、栽培和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和实生苗进行鉴定。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版了甘薯增产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总结和推广增产的经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个性,甘薯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加速,甘薯作为多功能用途原料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品种和新科技也不断引进,四川地区甘薯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据张茜《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甘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四川甘薯种植的特点,并指出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甘薯在四川的种植为例,说明农作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今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瞿秋白回忆其在莫斯科的经历时曾写到:“(十月)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A.找到了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B.政策调整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确立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效果显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传说黄帝时期有人“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支)”,以“理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夏朝后期有很多王以日干为名;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干支象形,商王也多用天干为代号。这说明(       
A.先秦时期对天文星象有初步认知B.古代君主重视记录物候气象变迁
C.中国传统纪年法的发展一脉相承D.生肖与星座影响了古代社会生活
4 .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从2013年—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这一倡议(     
A.是中国制定的对外经济援助计划B.拥有固定的合作区域与合作领域
C.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D.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在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与冲突中,逐渐产生了“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边疆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交涉中,使用了“专辖之内洋”“公共海洋”“万国律例”等近代国际法术语。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在沿海地区、海岸带、海岛上建立军事设施并派兵驻守。民国初年,政府每交涉边务时,中方必然“查察地势,会勘情形”。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边疆教育计划大纲,明确表述“国境之边界或边缘地带,谓之地理的边疆”。由此,在国人边疆观念之中,对边疆外围的认识不再是漫无边际的空间想象,而是形成了一道稳定而明晰的边界线。

——据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美国人视开疆拓土为上帝赋予的使命,不断向西扩张,把陆地边疆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受马汉海权扩张理论和特纳的“移动边疆”理论影响,19世纪末美国依次获取了夏威夷、菲律宾、波多黎各等海外殖民地。二战后,“战略边疆”被美国纳入边疆观念的体系中,并逐步向全世界乃至外太空扩张。1960年,肯尼迪政府提出“新边疆”政策,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以此阻止其向苏联靠拢。1981年,里根政府首次提出“高边疆”战略,后将其列入国家开发太空的军事、科学计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利益边疆”概念,明确强调“商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国家利益伸展到哪里,军队就应该跟到哪里,不管是在陆地、海洋还是空中”。

——李朝辉《中美两国边疆观形成与演进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观念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美国边疆观念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边疆安全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570年,欧洲就有些学者知道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考试制度。法国的大思想家如福禄特尔、狄德罗、百科全书学者及桂纳等都承认他们受了这些早期著作的影响,而桂纳还希望法国采行中国的考试制度。其后,法国学者布吕内蒂埃(1849—1906)又承认法国教育实在是奠基于中国公开的学术考试制度之上,并认为法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思想无疑也是渊源于中国的制度。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对西方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社会化大工业及城市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国家事务千头万绪,必须加强政治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素质的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考试制度受到西方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员选拔制度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准。司马迁讲究“天人关系”,沟通“天人关系”最为重要的路径是“善恶”,尤其是大善大恶。这在《史记》中有明确表述,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善者,天报五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

——高希中《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

材料二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清军入关前在松锦战役中失败,被俘降清)一直比较受人关注。自他死后至今的300年间,物议纷然,评价不一。

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功臣,受到清政府的褒奖
乾隆年间被钦定为“贰臣”,受到贬抑
民国初期大体延续乾隆时期的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被视为“汉奸”,大受挞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司马迁的人物评价标准评价汉武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洪承畴不同时期评价不一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海外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年”、“中国艺术节”、“感知中国”、“春节品牌”、“巴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凡尔赛宫中国文化之夜”、“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书法环球行”等一系列大型品牌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A.提高了人民文化艺术素养B.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市场化D.有助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9 . 下表为西汉《蛮夷律》的部分条文。这些条文旨在(       
每户“蛮夷”仅按二人缴纳赋税(汉人按每户纳税人数缴纳赋税)
不让蛮夷人戍边,有罪当戍边的,令在当地戍守
蛮夷人以户数受田,平田,每户一顷半;山田,每户二顷半。阪险不可狠(垦)者,勿以为。
A.消除民族矛盾B.发展边疆经济
C.稳定边疆统治D.推广汉族文化
10 .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由庄园主雇佣佃户垦殖的庄园农业,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或部曲主人统领部曲从事的流民部曲农业,由背井离乡、彼此有亲缘或地缘关系的流民在人迹罕至、且能耕种之处从事的桃花源农业,由国家组织兵员对国有土地进行的军垦农业。这一局面的出现(       
A.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门阀政治的基础D.实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