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初,英国等殖民国家禁止非洲奴隶贸易,于是西方殖民国家开始寻求替代黑人奴隶的其他劳动力来源,从而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鸦片战争前,在中国招聘雇工出国是违法的,帝国主义主要以暴力和欺诈等方式掠夺中国劳动力,将中国劳动力运往所属殖民地作苦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开放沿海省份的港口,允许西方殖民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1850至1875年间,帝国主义对中国劳动力掠夺达到高潮。在澳门、香港、厦门、福州、汕头等沿海地区成立了很多招工洋行进行招工,后来还雇用了一批流氓拐骗绑架中国人送到招工洋行。这些被绑架或被欺骗而签订契约的中国人被称为“契约华工”,也叫“猪仔”。

——罗佩玲《晚清拉丁美洲契约华工合同记录华工血泪史》

材料二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等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华工与“下南洋”相比有什么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国家建设的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但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最多,这些地方的外流农民受历史习惯和职业惯例影响,到东北找活干,挣点“外快”以弥补收入不足。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带动下,国家提出了诸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有计划地发展有销路的副业、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的初步加工,植树造林,养鱼捕鱼,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以及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良水土,改良耕作技术,提倡精耕细作;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述论》

材料二   随着二战后英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农业效率的提升,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英国政府调整政策,从消极应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发展到积极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把他们转移到第三产业。由国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安全,这促进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战后初期的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较好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相比,二战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前后是发轫阶段;戊戌维新时期是大力提升阶段;辛亥革命时期是进一步高涨并结出宝贵果实阶段。探索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内涵及其发展的阶段特点,不仅将推进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而且对于深化近代历史进程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陈其泰《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觉醒》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领土和主权的丧失,直接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此后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恢复丧失领土和维持固有疆域的领土战略。在此过程中,国家疆界的确定成为民族国家形塑的重要一环。由此观之,地理因素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之影响既深且远。梁启超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核心人物,纵观其民族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无不伴随着地理空间的变化和关于异国他族知识的增长。

——摘编自朱晶《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觉醒的“发轫阶段”和“大力提升阶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觉醒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12-2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五四运动时,商人外交从一开始就以直接向巴黎和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和主张的姿态出现,从间接外交转而走上了直接外交。在其所进行的活动中,虽然也向本国政府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后来还采取了抵制日货、罢市和抗税的手段,以此胁迫政府拒绝签约和惩办国贼,但这已不是纯粹的政府外交的后援活动,这些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外交态度,并成为其直接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书业商会的停业公告说:“各同业均于5月9日停业一天,一方对于欧洲和会表示吾国民之决心,一方对于北京学生表示敬意。”

——摘编自虞和平《五四运动与商人外交》

材料二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需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西方反华势力长期囿于“冷战思维”搞“零和博弈”,敌视和妖魔化社会主义,妄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给中国发展设置障碍,从而迟滞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脚步;与此同时,我们国内的发展也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在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特别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重大风险。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敢于并善于开展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

——摘编自田克勤、张泽强《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前后商人外交特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还需继续发扬五四精神的原因,并谈谈应该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2022-12-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国内形成了留日高潮,仅1906年一年留日的学生就有13000多人。民国初年,除了继续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外,又兴起了留学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高潮。留美发展较快的一一个原因是美国政府将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留学生。除了美国以外、“五四”前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兴起,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约有1600多名青年学生赴法留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和事件中,值得——提的是教会教育的发展。尽管传教士们在华创办教会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效忠于教会的中国领袖人物,实现他们“以华治华”的侵略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肖川《从科举到学堂》

材料二   “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19786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19787月,教育部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报告》,做出了每年派遣3000人的计划。同年,首批52名中国访问学者启程赴美。而在此之前的10年间,中国仅仅向国外派出337名学生。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学生远赴海外的人数已经超过585万。在留学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启幕,而岑建君正是见证者之一。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留学工作的需要,教育部设立了留学服务中心,业务上由当时的(教育部)外事司领导,外事司负责出国学生的护照办理、行前培训、语言培训等工作。到了200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成立,专门负责公派生的选拔与培训,民间留学机构也不断增加。“由简到繁,由官方到民间,总体来说,教育部分管外事的部门变化是伴随着形势变化而来的。”担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理事长的岑建君这样总结。

——摘编自李育《35年教育路云淡风轻话留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3-04-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材料二在欧洲列强步入海外殖民阶段时,中国也开始重视海洋。魏源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原则,改漕运为海运以发展海商,并通过建立新式海军而掌握海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大力发展海防和海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海洋机制的构建,仿照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而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吸收了西方“海权学说”的观点,阐明了控制海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的意义和商贸方面的战略价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构想,即对内收回海关主权,对外争夺太平洋海权,重视陆海统筹。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洋政策主要针对航运贸易和海军建设展开,如积极建造港口、疏通航道,整顿招商局,同时创办航海专科学校,培养中国船长人才,仿照美欧国家的建制,成立海军部等,国民政府这些举动旨在重建中华民国海军,力图发展海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洋发展之路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3-03-14更新 | 236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世界各地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图

上图可以用来解释(     
A.英国率先进行生产变革的原因B.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力
C.西方列强开展殖民扩张的原因D.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清一代,东北移民情况伴随清朝移民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六年(1667年),清朝实行招民开垦政策;第二阶段,从康熙七年(1668年)到咸丰九年(1859年),清政府出于保护祖先发祥地等原因考虑,在东北地区实行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但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汉族移民仍处于增长中;第三阶段,从成丰十年(1860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逐渐由局部开禁到最终实现全面开放。东北关内移民从总体上看是政府及民间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从移民动机来讲,有关内民众为憧憬美好生活而到东北寻求发展的一面,也包括了由于天灾人祸不得不背井离乡去东北讨生活的无奈之举。清末以来,大批移民扶老携幼迁往东北地区,移民将关内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带到东北,逐渐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

——摘编自范立君《关内移民与东北移民文化之形成》

材料二   近代以来,随着清政府在内政外交的弱化和人民对基本生存权利的渴望,华工开始走上出洋谋生的道路。近代华工的大量移美,同时也是美国资本主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摘编自吴铁稳、梁彩玲《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华工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东北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华工远赴美国的原因。
2023-05-01更新 | 105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法籍神父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博物院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博物馆。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又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主要陈列从长江流域和华北采集的动物标本。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1921年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人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影响,到1948年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至1949年,偌大的中国领土上仅有21座博物馆,平均两千多万一座。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发展的第一次高潮集中在1950-1966年,博物馆数量增长到300余座。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根据这一指示,中央和各省市纷纷建立或扩建了各类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在绝对数量上,中国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大国,截止2015年,博物馆已增加到4692座,年度观众7亿人次,平均二十多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博物馆逐渐成为城市的基础配置。

——郭小凌《<博物院>创刊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博物馆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原因。
2022-11-11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