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宏村建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为一紧靠雷岗山的小村,前有小溪流过,后来水系变迁西移,合为牛泉河。德祐年间(12751276年),村落又激剧扩展。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休宁县风水师何可达被请来做全村的总体规划,他巧妙地“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将牛泉河水由村西引入,造成九曲十弯,流至家家户户。以村中心一泉眼为基础,开挖成半圆形的月塘,“定主科甲,延绵万亿子孙,千家烟火”。至万历年间(1573~1620南湖年),因为有风水先生感到仅有“内阳之水”(月塘)还不能使子孙逢凶化吉,于是村民又在村南开挖水面较大的南湖,作为“中阳之水”以避邪、聚财,使急躁之水通过南湖而变静。

——摘编自何晓昕《风水探源》


材料二   苏美尔城市内部(城墙范围内,城门处还有突出的塔楼进行保护)一般可分为神庙区、宫殿区和居住区三个组成部分。神庙区的功能构成复杂,主要包括神庙建筑群和神庙附属建筑区两个部分,因为除了宗教功能,神庙区还承载着复杂的城市管理、经济、产业和教育功能,但其政治功能则受到了限制……早期城市里的宫殿区或王宫建筑群常常混杂在平民居住区中,不设围墙,与平民区也没有任何空间上的缓冲……苏美尔城市的居住区住宅背靠背、边挨边地密集在一起,拥有内部庭院,但很少有公共空间,区内的道路狭窄又弯曲,这是为了防止路人受到西亚地区日光的暴晒。

——摘编自曹康、李琴诗《苏美尔文明时期的城市起源与规划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宏村布局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美尔城市布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村落和城市布局的因素。
2023-12-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第十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消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特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3-01-11更新 | 250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在遵循启蒙运动倡导的法学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了法国当地的习惯法、罗马法、王室法令和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已有的法律成果,确认平等、自由等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和农民对封建贵族、教会土地占有的合法性,否定了封建特权,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民法典》维护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争成果,保证了法国国内的团结稳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并随着法国后来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得到了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世界各国的许多立法,也都对它有参照和借鉴,甚至把它视为母法。

——摘编自李曳白《拿破仑民法典:民法典上的英雄荣光》

材料二   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法律文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代表机关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的宪法性文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践的源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处处蕴含着先进的法治理念。如在公民权利和义务具体条文中规定:“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者,皆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点与现行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脉相承,真正代表了最广大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进步。

——摘编自《共和国法治从这里走来宪法实践的源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民法典》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与拿破仑《民法典》的相似意义。
4 . 从汉到唐,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汉到唐,由统一而分裂而再统一,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迁,孕育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统一帝国。汉唐间的历史发展取向,与当时的南北区域背景,特别是六朝时期特定的南北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说汉朝是前承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发展候向,并将那个时代出现的各种要素、显现的各种矛盾熔冶于一炉的统一皇朝,那么,唐朝则是前承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倾向,对南北分裂时代所产生的各种要素兼收并蓄,并孕育了新的变革萌芽的统一皇朝。正如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存在显著差异一样,汉和唐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这些差异在一些人看来是根本性的,即社会形态和时代性质的差异,而且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

——摘编自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变化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严酷剥削,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独立战争始于17754月的来克星顿枪声,17767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独立战争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也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在独立战争之后诞生了1787年宪法,并于1789年被批准生效。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后虽增加了27条修正案,但迄今仍在生效。

——摘编自魏朝欣《浅述美国法律制度中的立法基础》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近代社会由此开始,其中法律方面表现为对西方法律体系(以日、德为主)的移植。到辛亥革命前后,法律近代化表面上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如《临时约法》颁布,成立国会,组建责任内阁,颁布一系列的法令,但由于当时处于军阀官僚专制统治的特殊时期,法律近代化与现实冲突十分强烈,尤其在与传统法律观念、政府权力构制和法律内部三方面的矛盾冲突更为明显。北洋政府时期,尽管在北洋政府的主导下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文件,但由于大量的外来法律思想的刻板植入没有经过合理的中国化、本土化演变,加上缺乏对外来法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立法的许多方面与当时的中国国情脱节,不符合实际的社会状况,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当时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法律的应然效力与实然效力间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法律只能成为一纸空文,难以发挥作用。

——摘编自李伶《北洋政府时期法律近代化与现实的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能够制定1787年宪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法律实践与美国1787年宪法实践的不同之处。
2022-12-02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同时,乡村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了维系王权,封建国家采取“官民共治”的形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推行“乡里制度”。乡里制度从秦王朝创立到清末衰竭,经历数千年的变迁,其形式和称谓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却一直延续。“乡里制度”借助宗族制度强化对乡村的管理,用行政手段编制乡村社会,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骆正林《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家族势力与国家势力的博弈与合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简析中国古代推行“乡里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抗日战争摧毁了疲弱保守的中国乡村政治秩序,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萌发,也带来了乡村社会重建之契机。中国共产党以农民的利益为切入点,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各阶级阶层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调整,开始建设乡村社会新秩序。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农抗会、妇抗会、教抗会、青抗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系在敌后根据地出现,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力中心,在此基础上,1941年前后地方政权建设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这一切彻底改变传统乡村的面貌和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进行大规模社会动员聚集资源,推进乡村乃至全国变革作了准备。

——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治理乡村与中国古代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出乡村治理的合理化建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雄归一”后,秦王朝鉴于疆域初定、边民新附,在辖理内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对边疆地区的经略。通过设官辖土与重点巡视相结合、军事戍防与行政措施相结合的的方式,秦王朝得以抵御北部边疆的匈奴族。地方官员受命督修“五尺栈道”,以将始皇帝的意志通向西南边陲,从而治理当地“夷民”。秦在南征百越后,设立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并从内地迁徙50余万人口去屯戍五岭以南地区;在强化对东部与东北边地管辖的同时,于北部边疆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实行强边固守的战略。

——摘编自李进《秦朝的边疆经略》

材料二   北宋的边疆经略,主要指针对辖区近边或外围,即西北至西南各族治乱、向背问题所采取的军政对策和措施。西北地区的秦凤、永兴军诸路是北宋与西夏、吐蕃近邻的军事敏感地区,故以重兵守防。统一南方后,北宋以“恃文教而略武卫”为制西南“荒服”之道,使西南各族陆续归附。北宋在广州、泉州等沿海市镇置市舶司,管理沿海港口商船的贸易征税及外商停泊、通行等事务。后神宗改制,行更戍法,使沿海地区同内地一样以将编制驻防,置寨、堡等军事戍防设施,以兵扼守,维护沿海治安。

——摘编自林荣贵《北宋与辽的边疆经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边疆经略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秦朝相比,北宋边疆经略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立国之初,革诸将袭元旧制诸官号,改立卫所之制留戍各地。自洪武三年,始建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卫,复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卫。八年,改在京留守都卫为留守卫指挥使司,在外都卫为都指挥使司,凡十三:北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又行都指挥使司二:甘州、大同,俱隶大都督府。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统诸军司卫所。次年,复置中都留守司及贵州、云南都指挥使司。至此,全国共设置了15个都指挥使司、2个行都指挥使司,天下卫所分统于各都司或行都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初建立的卫所制,凡有州县建置的内地,以都司统辖卫所专掌_方兵政,卫所与州县同城,但并无实土;凡边地沿海,不置州县,州县之任责诸都司卫所,此种视为实土卫所。卫所的军士来源于世籍军户,卫所生计主要靠自身的屯田以自给。明嘉諸以降,“军外募民为兵,屯外赋民出饷”,卫所渐失其制。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代卫所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明代卫所制度的影响。
2022-11-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1973年,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长期繁荣,刺激了欠发达地区的劳工大规模迁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萎缩,影响了国际人口迁移。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相关统计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以德国为例,1961年,德国(联邦德国)的外来人口(累计)不到68.62万人,占德国总人口的1.2%;到1997年年底,德国的外国人口为730万,占德国总人口的9%。德国最大的移民集团是土耳其人,有197万,来自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移民有92万,意大利人有56万,希腊人有35万,波兰人有29万。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技术移民剧增,并呈膨胀之势。有人这样描述这一股移民潮:“哥伦比亚的知识分子前往美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古巴医生到南非;南非护士去英国和新西兰;新西兰博士后赴加拿大;加拿大科研人员到美国;法国金融交易员去英国,法国年轻科学家去美国;中国香港的工程师赴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印度信息技术专家前往德国和美国。”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及影响二战后移民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17年年底,美国总统试图利用沙俄的崩溃、英法集团和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的形势,收拾残局,迫使他们在战后按照美国的设想建立世界和平,企图使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宰。到1917年,交战各国在经济、军事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失,实力的对比突变,而美国的优势慢慢展现出来,国力的增长伴随着谋求与国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因此,美国参战的根本目的是谋求世界霸权。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实施,使美国的对外贸易损失惨重,这成为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一战中美国的贷款主要涌向协约国,到1917年政府批准给协约国的贷款达23亿美元,德国则仅为2700万美元。

——摘编自漆怀梅《浅谈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材料二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经历了一个从中立到参战的根本性的转变过程。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美国一贯主张的“欧洲均势”被打破,二是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受到威胁和挑战。美国的参战,不仅改变了战争总体力量的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且改变了美国的战略态势,使美国由此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

——摘编自田晓航、王蕾《〈开罗宣言>的来龙去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7年美国宣布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影响。
2023-07-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