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材料二在欧洲列强步入海外殖民阶段时,中国也开始重视海洋。魏源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原则,改漕运为海运以发展海商,并通过建立新式海军而掌握海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大力发展海防和海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海洋机制的构建,仿照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而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吸收了西方“海权学说”的观点,阐明了控制海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的意义和商贸方面的战略价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构想,即对内收回海关主权,对外争夺太平洋海权,重视陆海统筹。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洋政策主要针对航运贸易和海军建设展开,如积极建造港口、疏通航道,整顿招商局,同时创办航海专科学校,培养中国船长人才,仿照美欧国家的建制,成立海军部等,国民政府这些举动旨在重建中华民国海军,力图发展海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洋发展之路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3-03-14更新 | 236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3月,白求恩抵达延安,要求到最艰苦的抗日前线。到晋察冀后,为了第一时间抢救伤员,白求恩常常将手术台搭在最前线。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是白求恩一刻不停歇给重伤员做手术时的常态,他创造了69个小时完成115台手术的奇迹。他发明了“毕普”药膏,伤员自己都可以换药,有效避免了伤口感染。他创建了模范医院,同时开办附属卫生学校以培训医生和护理人员。在一次手术时,不小心被感染,他仍然超负荷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不到600字的遗言中,有一半以上都与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医疗事业有关。毛泽东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全军向白求恩学习,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白求恩精神成为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永恒丰碑,跨越时空,历久弥坚。

——摘编自赵小成《共产党员的模范白求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白求恩赴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求恩精神的精髓。
2023-04-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封建贵族所有庄园的农奴部分被解放,佃户受地主束缚的程度降低,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新社会出现。

其二,封建贵族专政的特权被削弱,科举制度的公平、开放有利于平民百姓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加强了平民参与政治、受教育的权利。

其三,产生了新兴市民阶层,城市格局中封闭式的市制和坊制被瓦解,即市(商业区)与坊(居民区)之间相互区分、隔离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各种商店沿街开设,居民区与商业区相混杂,连成一片。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川流不息的人群、繁盛的商业活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及风土人情,再现了宋代都城一片繁华的城市风貌。

——摘编自戴雨薇《宋元时期瓦子勾栏乐人群体研究》


从材料中提炼任意一条宋代社会变革的表现,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在此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年均递增率高达7.05%……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施行导致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19491957年,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这些均在客观上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仅用了120年的时间。美国城市化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的广泛使用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得城市向郊区发展,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

——摘编自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云南大理喜洲商人严子珍、杨鸿春与江西商人彭永昌成立“永昌祥”商号,并把总号设在交通便捷的下关。那时,滇西既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所有货物都靠人背马驮。运输能力的低下致使资金周转缓慢,要想赚大钱,就必须去更远的地方,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永昌祥从云南运出茶叶,从四川运来生丝,从西藏运来药材,从缅甸运进洋货。

初期,他们采购茶叶,扶持下关的作坊为他们的茶叶拣选、分级。永昌祥成立后,改革制茶工艺,在茶的底部开窝,既便于干燥,也便于运输。云南话里称一小堆一小堆的东西为“一坨”,这种新出现的茶形状就在小范围内被称为“坨茶”。又因为四川有个沱江,他们就将“坨”字改为“沱”,“沱茶”大行天下。1923年在注册的商标上说:“本记向在云南迤西下关,不惜工本由普洱各茶山自行提办春尖普茶,发各埠销售。贵商光顾,请认招牌为记。”1930年,永昌祥把在下关的作坊改为永昌祥下关茶厂,1950年,新中国茶业公司派员接收了旧中茶康藏茶厂,并将其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下关茶厂”;1952年,下关茶厂接收原属云南矿业银行的下关西南茶厂。1956年公私合营后,下关茶厂变成大理(下关)唯一继承沱茶传统的茶叶企业,其产量,也是云南省茶企翘楚。同时又是国家边销茶重点企业。

严子珍还发起创办下关电站、喜洲电站,带头捐款给抗战前线,修桥浚河,兴建工厂,建设学校、图书馆、医院,练团兵,防土匪……据喜洲文胆,参加过公车上书的赵甲南先生统计:“总计捐助地方教育文化及公益慈善事业,举其著者,殆已达国币一百余万元。”

——摘编自杨克成《永昌祥简史》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3-11-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因经商传统及地理位置的优势,在亚欧香料贸易中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十字军东征刺激了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胡椒、丁香、肉桂日益成为西欧人追逐的奢侈品。古老的英国谚语“他没有胡椒”意为此人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拥有香料代表着一个人的高尚地位,甚至将其当作是贵重礼品和宴会必备之物。香料还与基督教信仰难舍难分。香料研磨而成的粉末被大量用于宗教场所使用的圣膏,香料的气味被教徒想象成为圣灵乃至天堂所独有的馨香。此外香料还被认为是治疗与预防黑死病的重要药材。因此,西欧主要城镇中逐渐出现香料商人的行会,香料贸易蓬勃发展。

——摘编自田汝英《“贵如胡椒”:香料与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生活》

材料二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西欧香料的社会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6~17世纪葡萄牙香料贸易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西方香料贸易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兰西第二帝国鼎盛时期是一个适合黑夜游荡的时代,巴黎主要大街上的店铺在晚上10点以前不会打烊。到90年代,拳击运动兴起,由于较少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拳击也成为一项十分普及的夜间娱乐运动。咖啡馆还搞起了新花样,大约在1809年,新式咖啡馆向顾客提供报纸、杂志,顾客在店里一边喝咖啡、吃夜餐,一边看新闻,很受劳动大众欢迎,被看成一场“小型社会革命”。

与此同时,欧洲的黑夜还发生了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黑夜劳动的普遍化。在工厂制度下,儿童一天工作12小时,这是公认的“最低标准”,很多情况下,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6—18小时。到19世纪90年代初,英国大约有2/5的煤矿和1/3的矿工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19世纪90年代,英国其他行业和企业也开始引入8小时工作制。采用8小时工作制的行业和企业,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三班工作制把整个黑夜都纳入劳动时间,黑夜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夜以继日终于成为现实。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等


(1)据材料,概括19世纪欧洲黑夜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欧洲黑夜产生历史作用的背景。
2023-02-1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兰茂(1397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明代云南地区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兰茂从事药物学和医学,是从为母亲治病起,立志学医,一发而不可收。兰茂所著《滇南本草》是一本药物与方剂结合,便于使用,有独创性的药物学专著。《医门揽要》共二卷。上卷专论脉法,载望、闻、问、切四诊,总论及脉诀歌。下卷论方症,主张疗疾要从实际出发,诊断要全面慎思。21世纪以来,云南省内外医药学家对《滇南本草》的多种药物经临床配方应用,证明确具特效。比如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专治风湿的虎力散,祛风除湿的肾福宝,专治偏瘫的灯盏花等等,都是各医家和药厂采用《滇南本草》的药物配方研制的。兰茂还是滇地开馆教学第一人,开始在云南启蒙文化,他治学严谨,身体力行,孜孜不倦。他提倡道德文化教育,推广普通话音韵。成了当时滇中地区受人景仰的民间教育家。

——摘编自《兰茂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兰茂在医学和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兰茂取得上述成就的因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它既指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也指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要在中央是其基本形式,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行政区划基础。

统一的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展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认为不仅发挥出政治功能,也发挥出经济、社会与文化功能。

——摘编自卜宪群《大一统民惟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解读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相关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