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609年伽利略亲自制作了一台能把远处物体放大近千倍、把距离缩短到三十分之一的天文望远镜,由此发现了大量以往不为人知的太空奥秘。这说明(     
A.传统的“地心说”被否定B.太空勘探助推科技进步
C.科学革命解放人类思想D.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世纪50年代,英国就率先研制出了人工合成染料,但这一材料的应用却极为缓慢。德国人从英国人手上获得这一技术,在短短30年间便成为英国最大的染料供应国。英国则从大片殖民地中获得丰富而廉价的原料,向德国出口染料的原材料——焦炭。这反映出(       
A.英德两国贸易关系密切B.德国注重工业技术创新
C.德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大D.英国经济发展后继乏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所示为1855~1885年欧洲国家在非洲投资修建的铁路里程变化情况(单位:公里)。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两次工业革命在非洲交叉进行B.苏伊士运河在世界贸易中的优势被替代
C.欧洲殖民非洲大陆的步伐加快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控制非洲的主要方式
4 . 1968年,在与莫斯科的会谈中,切尔尼克以捷克总理的身份提出:捷克需花费4—5亿卢布逐步改革工业结构和布局,以推动加工工业现代化,并希望从苏联得到这笔贷款。这反映了(       
A.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援助B.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C.苏联与东欧关系的缓和D.东欧改革存在的局限
2024-05-09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8世纪中期以来,阿拉伯帝国在阿拔斯王朝最早的几任哈里发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时期,巴格达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巴格达是连结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中心。丝绸、辣椒和香木从印度、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源源涌入巴格达的港口;皮毛、蜂蜜和奴隶从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运输过来;黄金、奴隶和象牙则来自非洲亚撒哈拉地区,巴格达也是金融中心,其银行系统遍布伊斯兰世界,在各大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从巴格达发出的一张支票,可以在往西4000英里的摩洛哥提取现金。巴格达文化在哈隆·拉希德任哈里发时达到鼎盛。众多学者研习经文,综合并超过了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学术传统。哈隆的儿子和继承者在巴格达建起“智慧之屋”。这是一座学术机构,自建成起,就成了一个图书馆、一个高等学术研究机构和一个翻译中心。众多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汇集在那里,将学术推向新的、更有活力的方向。

——摘编自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8世纪中期巴格达成为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写了《新民说》。在书中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应该公德和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而公德是国家所赖以成立的根本因素。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919年梁启超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化上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梁启超他还认为竞争和强者的权利会导致社会的不公,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

——摘编自干春松《梁启超儒学观的转变—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儒学的现代转化上取得新的进展。从80年代起,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学术成果被陆续介绍到大陆,助推了大陆的“儒学”热。学术界开始重新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寻找现代化的思想资源。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民族复兴必然带来文化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摘编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儒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儒学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明朝自成化、弘治年间以后,思想家、文学家、在野“清流”派官员,以及小说、戏曲、歌谣等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策动者和表现形式。这推动了明朝中后期(     
A.文化观念的交融B.主流思想的异变C.社会思潮的多元D.世俗文化的兴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方学者说“近代科学只兴起于17世纪的欧洲,那时找到做出发现的最佳方法,但当时及其后的发现和发明在许多情况下都有赖于以前许多个世纪内中国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的进步。”“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上述材料反映(     
A.中华文化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B.中华文化带来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D.中国科技成果改变近代世界面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2世纪的英格兰,对于同一纠纷,王室法庭、地方法庭、封建法庭(如庄园法庭)和教会法庭都有管辖权。与其他法庭相比,王室法庭的程序一般较为规范,裁判也较为公正。因此,相关当事人更愿意选择由王室法庭处理土地和神职推荐权纠纷。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格兰(     
A.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占优势B.坚持司法独立和法律至上
C.司法成为王权强化的重要手段D.封君封臣制度已彻底瓦解
10 . 如表为诺贝尔和平奖颁发情况表(部分),据如表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获奖时间获奖人获奖理由
1935卡尔·冯·奥西埃茨基反对法西斯主义
1964马丁·路德·金争取平等人权
2006穆罕默德·尤诺斯为贫困人民找到一条对抗贫困的方法
2007阿尔·戈尔唤醒人们对地球暖化问题的重视
A.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B.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深入人心
C.评选标准公正获得了世界尊重D.奖项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丰富
2024-04-28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