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5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为旌德、永丰县尹。他在任内,一直过着和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他捐出自己的俸禄,办学校,修桥梁,此外还兼施医药,救济无钱治病的人。当地的百姓一提到他的名字,就赞不绝口。王祯在当县尹时,经常鼓励人民种好庄稼。他平常很注意农事,随时随地留心观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向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请教。为了让《农书》早日出版,他还创造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法,从而缩短了排印时间。他在江西看到有一种茶磨,就根据这个茶磨的原理,设计绘制成“水转连磨”图,这一改进大大节省了人力,每具可以灌溉农田100亩。在他的《农书》里,还有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工具图谱。王祯还是一位诗人,清代顾嗣立编辑的《元诗选》中,就收入了他的诗,称为《农务集》。

——摘编自国学智《王祯:元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祯能够创作《农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祯具备的优秀品质。
2024-06-17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64年的俄国司法改革导致社会动荡,各阶层矛盾激化,某些社会改革激进分子开始倾向于使用武力。1878128日,俄国民粹派女革命家查苏里奇试图刺杀圣彼得堡总督特列波夫,致其重伤。查苏里奇依律应当被判绞刑,但最后却被无罪释放。该案件的判决结果是俄国1864年司法改革几项重要成果的典型表现。第一,在查苏里奇案件中,法官与行政权力形成对立或独立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查苏里奇的最终胜诉。第二,在查苏里奇案件的审理中,审判过程完全公开,社会各界人士都被允许旁听。第三,根据改革法令,被告有权聘请辩护律师,律师享有辩护权,并且要求律师必须有社会良知,查苏里奇案也正是因为有这一制度的保障,才使律师得以为查苏里奇的革命行为进行辩护。第四,在本案审理过程中,司法大臣运用新法案赋予的权力,组建了一个由中下级自由主义官员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陪审团。如果没有陪审制度,那么查苏里奇的命运将极有可能截然相反。

——摘编自王海军《转型期司改的成就与困境——俄国“查苏里奇刺杀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查苏里奇刺杀案”审判体现出的1864年俄国司法改革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864年俄国司法改革。
2024-06-17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古代雅典的选举过程中,公民有权对候选人提出质疑,并向有关官员提出申诉。如果有人怀疑选举结果的合法性或出现选举舞弊的情况,可以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争议,雅典设立了专门的法院,以审理与选举相关的案件。这(       
A.体现了城邦选举的规范严谨B.说明官员必须接受民众监督
C.保证了城邦官员的政治素养D.表明公民参政受到法律约束
2024-06-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并不多见。到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编户、纳税形式,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       
A.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B.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
C.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024-06-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77 年,张之洞、盛宣怀等在筹备中国通商银行期间曾强调:“他族视中国强弱者,以学堂、矿务、铁路、银行为根本,船坚炮利犹其次也。”由此可见,筹建该银行旨在(     
A.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B.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C.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D.推动政府全面改革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

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以民为本”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从同盟会成立乃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改组国民党,其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比,王韬关于“民”的观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三展示了孙中山将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三,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媒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文化流动范围覆盖全球,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文化互动网络。不同地区的文化通过电视、电影及广播等媒介的传播几乎达到了全球同步。这说明(     
A.世界文化传播方式受科技发展影响B.信息技术革命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
C.新媒体主导着区域间文化传播网络D.科学理论创新与文化传播良性互动
8 . 《人类简史》中写道:河流也给人类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他们能够乘着独木舟和小船来回航行。而地中海对水手和商人们来说,是一条贸易和探险的黄金水道。该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西欧的水上交通B.古代人对水路的探索
C.中东经济格局的变迁D.罗马国家疆域的扩大
2024-06-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13年,上海自贸实验区建立。201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推出了53项改革措施,加大赋权力度;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的通知》后,85%的政府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3个工作日。据此可知,我国(     
A.对外开放的格局日趋成型B.坚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联动
C.国内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D.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
10 . 在宋代,商税成为了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对于宋代的经济繁荣和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代商人在缴纳商税后,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收入。这种税收理念,促进了商人和地方政府的合作。这说明宋代(     
A.注重税收优惠B.强调税收利益共享C.强调税务监管D.重视税法宣传教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