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4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凸显出这一时代的两大特征:蒙古征服后东亚大陆的新型政治秩序与环境变迁带来的社会生存困境,进而呈现出中国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同时,他还探讨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复杂性和商业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材料二   宋元明时期的气候折线图

材料三   元朝大运河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元朝时期的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2)除上述材料的角度,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元朝的兴衰。
(3)在进行历史研究探究元朝兴衰研究时需要注意哪些原则。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4届高考模拟预测试卷(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成帝时,刘歆见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亲见过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刘歆的做法说明(     
A.任何史料都带有主观性B.口述史料没有研究价值
C.文献资料需要相互参证D.没有可采信的历史事实
2024-06-0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2024届高考历史押题试卷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

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以及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
2024-06-04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历史试卷
4 . 阅读史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   

铜奔马,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史料二   “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史料三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闾阖,观玉台。”

——西汉武帝刘彻《天马歌》

史料四   

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中,汉代画像石上有大量反映出行、征战和升天的奔马形象。

从上述史料中选取两则史料说明其史料价值,并围绕主题“天马与汉代的时代精神”,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
2024-05-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市某中学历史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他们根据曹雨《中国食辣史》、蓝勇《中国川菜史》等著作收集整理了明清时期中国各地关于辣椒的部分早期记载。

名称时间地点记载及出处
番椒万历十九年(1591)浙江《遵生八笺》:“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辣椒万历四十二年(1614)山东《群芳谱》:“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
辣茄康熙三十三年(1694)浙江《杭州府志》:“又有细长色纯丹,可为盆几之玩者,俗名辣茄,不可食。”
海椒康熙六十一年(1722)贵州《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辣椒雍正十一年(1733)广西《广西通志》:“每食烂饭,辣椒为盐。”
秦椒乾隆九年(1744)陕西《直隶商州志》:“结角似牛角,生青熟红,籽白,味极辣。”
黔椒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川《城口厅志》:“黔椒,其种出自黔省,俗名辣子,一名海椒……可面可食可淹以佐食。”

材料二   史料记载川人“尚滋味,好辛香”,食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川人喜好的“三香”。随着辣椒传入,四川当地风土气候成为适宜辣椒生长的沃土,辣椒很快被用于烹饪食材之列,造成了川莱以麻辣为突出味型,兼重各种辛香味型的特色自乾隆年间开始,辣椒就逐渐代替了食茱萸成为主要的调味品,到嘉庆年间,四川地区的许多方志中已有关于辣椒的记载。

辣椒占地不多,不挑气候和土壤,收获期长达半年。光绪《南溪县乡土志》记载,辣椒“二月播子,四月移植”,“粪尤忌展,初耨治,惟以水和溺注之”。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辣椒的火热、刺激能够盖掉劣质食材的味道,能够“下饭”。品种各异的辣椒通过干制、腌制、酱制等方式加工后,产生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清末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滇省者,价值数十万”。

——摘编自于帅《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

(1)从材料一表格信息中能得出辣椒在中国种植传播的哪些推论?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期以来川渝地区食辣之风兴盛的原因。
2024-05-1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英国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1893——1918)的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了犀利地描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国家而死是种荣耀(节选)他们蹒跚而行,眼里充满了血丝。所有的人都一瘸一拐,所有的人都瞎了;他们筋疲力尽;甚至对身后轻轻落下的毒气弹的呼啸声也充耳不闻。毒气!毒气!快,小伙子们——慌乱中摸索着,刚刚来得及戴上笨重的钢盔;但还有人在喊,在跌跌撞撞地行走挣扎着,像是置身于火里或石灰里。透过泪水模糊的眼镜片和密集的绿光,宛如置身于绿色的海洋,我看见他在下沉。……他跌向我,摇摆着,窒息着,下沉着。我们把他扔在上面的马车后大步前行,……他垂下的脸,像一个罪恶的魔鬼;如果你能听到,一次震动,都使他腐烂的肺部汩汩流出血沫,如癌症般惹人生厌,像反刍恶心的食物一样痛苦,无辜的舌头上有无法治愈的痛。我的朋友,你不应该以巨大的热情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追求那些绝望的光荣,“为国家而死是种荣耀”,这是古老的谎言。注:威尔弗雷德·欧文在1915年入伍并在西线服役,1917年3月,他负伤并被送回家。1918年8月他宣称可以继续服役后,重新返回战场。11月7日,也就是休战前四天,当他试图穿越桑布尔运河时,死在了德国的机枪下。这首诗歌写于1917年,即欧文战死的前一年。

材料二

1914年

弗朗索瓦·斐迪南大公遇刺

1915年

德国潜水艇击沉英国“路西塔尼亚”号;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16年

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1917年

德国重新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对德国宣战;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8年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英国妇女获得普选权。

1919年

巴黎和会

1920年

国际联盟第一次会议

1923年

“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宣布土耳其共和国建立

1928年

英、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

……

……

(1)《为国家而死是种荣耀》是描写一战的经典作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研究一战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一战与       ”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完成填空,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独属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兼具物理空间、社会形态与精神投射的多重维度。

材料一   南宋时期,《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以及《咸淳临安志》相继问世,后人并称“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主要记述南宋临安的皇室宫苑、朝廷机构、物产风俗、历代牧守;《淳祐临安志》主要载述南宋临安的城府、山川;《咸淳临安志》征材宏富,体例井然,对疆域、山川、秩官、风土、人物等内容均有记载,是三本志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临安三志在中国古代都城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比较《咸淳临安志》与《长安志》,显然都城志在南宋时期已趋于定型。都城志发展至两宋时期,体例趋于完备,内容也更为丰富,这与当时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修志风气的盛行分不开。

——摘编自黄硕《临安三志研究》

材料二   临安成为都城的原因,首要问题是财赋。绍兴僻处海隅,州城狭小,其所在浙东地区的物产无法满足行都的财赋供应,距离驻扎在江淮一带的宋军也较远,不利于遥控指挥。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初一,回到临安的赵构将由绍兴府治改成的行宫赐还地方,复为府治,表示不再考虑将绍兴作为行都的候选地。其二是区位。临安有运河交通之便,腹地也比绍兴更广。建康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与军事地理等条件都更优于临安,但就防御金兵来说,不如临安安全。他放弃在地理上有镇东南之势的建康,选择地势狭窄、僻在海隅的临安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前者太过靠近长江,而后者离金兵更远,且有“重江之险”。

——摘编自包伟民《南宋临安—壮心未与年俱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安三志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临安城发展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8 . 如表所示为唐朝中后期的社会现象(部分)。对此表进行推理解读,正确的是(     
历史人物政令或观点
唐宪宗百姓商旅诸色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
唐懿宗但令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廉州珠池,与人共利。近闻本道禁断,遂绝通商,宜令本州任百姓采取,不得止约
牛希济
(晚唐五代文人)
农人之家,恒苦时弊,工之属也,亦受其役而不受其直,唯贾之利独便于时……所以今之世,士亦为商,农亦为商,商人之利兼四人矣
A.唐朝中后期统治者重视以史为鉴B.商业的价值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牛希济的观点更能体现历史真实D.唐代商业政策宽松有史料依据
2024-04-21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高级中学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一)历史试卷
9 . 周公形象的变迁

材料:

周朝禽匪(现存的青铜器)铭文载:(成)王伐(盖)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
战国《孟子》:“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汉朝贾谊在《新书·礼容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意两则史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西汉时期,周公地位变化的影响。
2024-04-18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恰当地使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侵华日军中尉尾岛劳美在其手写的作战日记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的某场战斗中八路军与侵华日军交战的情况:

“(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传来了左侧消息: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

“(凌晨0时)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只能在原地等待.”

“(凌晨时)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枪声从近处传来。敌人突然从阳泉车站四周袭来.”

——整编自《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

材料二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起的大规模战役,其特点主要有:1、突袭作战;2、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3、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

——整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报中刊发了大量抗战宣传版画,以下为其中的一部分:


   

图1巩固团结抗战到底
刊于1938年1月

   

图2游击
刊于1938年5月

   

图3边区政府民主普选妇女投票情形
刊于1940年2月

——摘自魏长健《刀锋上的火焰》

(1)材料一能否为材料二的论据?说说你的看法。
(2)某同学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分析材料三对论证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