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后汉书》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武威郡治所)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后世出土的敦煌汉简有“远客”“东方来客”“有客从远方来”参与“通关市”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A.农耕经济呈现衰退趋势B.边地出现工商业市镇
C.朝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D.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史料一 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北宋王安石变法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保甲制度的作用。

史料二 明初里甲制还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和管理职能。《教民榜文》记载:“民间子弟七八岁或十二三岁者,此时欲心未动,良心未丧,早令讲读三遍《大诰》,诚先入之言为主,使知避凶趋吉,日后皆成贤人君子,为良善之民。”清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并与乡约相结合,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方式。

思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社会基层治理的特点。
2023-11-05更新 | 4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3 . 据《清实录》记载,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后,“宝庆府(今湖南邵阳市)……与内地人民无异,请删去苗疆字样”,“永州府同知(今湖南永州市)……今已将苗疆字样删除”,“桑植(今湖南桑植县)删去苗疆字样”等。这说明当时湖南苗疆地区(     
A.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理B.积极接收内地风俗习惯
C.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比较规范
2023-08-19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4 . 《后汉书·东夷列传》中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出土于日本,现藏于福冈市博物馆。这(       
   
A.表明两汉时期和日本的交好B.日本已经完全统一实力强大
C.完全可以印证中日友好关系D.表明金印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023-07-02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5 . 中国历代的王朝都存在出于各种目的对人口进行强制迁移的政策。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籍也有关于汉朝将地方豪强旧族迁徙到关中的记载。秦汉此举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统一国家的民族融合B.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D.加强王朝中央集权需要
2023-10-03更新 | 148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朝宣德年间,祁门县十西都故民李舒妻李阿谢,因为继子李景祥“不行奉养”,“以弟承兄不应’’为由,“经投里老及首告本县”,要求改正。徽州府根据永乐十年、二十年黄册记载做出判断,最终将户名改为“李阿谢”,同时户籍上开除李景祥的名字,并将田地准还其亲弟。这表明,黄册(     
A.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B.强化了民间基层的自治
C.提供了人口变动的书证D.减轻了民众的税收负担
2023-09-12更新 | 249次组卷 | 6卷引用: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据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记载,自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雅典城邦开始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他们总数达到两万人,全都获得数值不等的津贴。公元前4世纪初,出席公民大会者也会获得津贴。所有这些津贴都以现金形式发放。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主要以津贴维护民主制度B.经济关系渗透到政治运作中
C.商品经济冲击了民主政治D.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非常高
2022-07-27更新 | 29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8 . 下表所示分别为古罗马和古代中国典籍中对某一史事的相关记载,据此可以被认定为史实的是(     

史料

出处

(中国人)织成锦绣之绮,贩运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耀夺目。由大地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大秦,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

《魏略·西我传》


A.古罗马具备一定的绸缎加工技术B.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存在直接交流
C.丝绸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到达罗马D.安息帝国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
9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德出现:先秦德治与法治德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
起源:西周建立起以________为核心的礼制,提出“________”的思想。
发展:________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开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何时?简述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主要表现。
说明: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________来治理国家。《________》记载,夏朝有《________》,商朝有《________》,周朝有《________》,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________

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________时期的郑国。
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主要表现:郑国的子产“________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遭到邻国________的反对他刊布法律,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德治与法治之争:说出儒家和法家主要的治国主张有哪些?结果怎样?
儒家:认为人性________,主张________治,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________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认为人性________,主张________治,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________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________,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评价或结果:儒家主张通过________教化民众,重视________________,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________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________思想,难以落到实处。孟子说“仁者无敌”,实际上却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的封建国家。
2022-06-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课前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康叔被封于殷故地,唐叔被封于夏之故地,周公要求他们分别“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此可知,当时(     
A.诸侯缺乏对王室的向心力B.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务实
C.国家疆域得到了一定拓展D.全面推广夏商政治制度
2022-08-05更新 | 175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