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提取材料二信息,简要论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一观点。
【知识归纳】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
朝代制度(措施)层级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
西汉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前期设有封国,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划分州,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郡、县两级
东汉晚期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州、郡、县三级
隋朝精简地方机构州、县两级
唐朝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成为一级行政实体;设置节度使道、州、县三级
宋朝改道为路,府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路、府、县三级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行中书省)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明太祖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后又派出巡抚、巡按省、府、县三级
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省级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省、府、县三级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性认识
1.特点:
(1)在演变过程中,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与制约,地方则要求一定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对地方的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地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比如刺史、州、行中书省、巡抚等都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4)地方行政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基层管理的地方化。
2.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后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但容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中央派出机构往往承担事权统一的角色,最终固化为正式行政机构。
(3)沿袭变革是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区划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2023-07-2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方式从温和的宪政方式发展到激烈的“战斗”方式。但英国政府长期对妇女的政治诉求充耳不闻,使得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陷于僵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妇女们很快从和平反战转为支持和参与战争,从舆论宣传到实际参与,从工厂到志愿者工作,从办公室到战地服务,妇女们全面积极地参与战争,这使得英国男性不得不承认女性在各个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变了首相强硬的反对态度,使议会在立法形式上的分歧逐渐消亡,同时,妇女运动也由激烈的“战斗”转向平和。1918年,英国年满30岁的女性户主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议会的职能与权力出现了重大变迁。1911年通过的《议会法》规定,下院(平民院,议员由选举产生,任期5年)通过的财政法案无须经过上院(贵族院,议员由世袭贵族充任,无固定任期)的赞同,上院在收到财政法案的一个月内,需呈送国王批准;下院连续通过的多数公议案,若连续三次遭到上院否决,下院可直接将其呈送国王批准。1949年的《议会法》又将上院对下院通过的议案的拖延期由2年缩短为1年。按照惯例,首相必须来自下院。据估计,在二战后历届政府中任职的贵族只有1520名(截至2006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所有重大的政策都由与首相关系密切的阁僚商量决定,且内阁决定政策时从不进行表决,全由首相决定。

——摘编自祁建平《英国议会制度的变迁:从“议会主权”到“行政集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英国议会民主制发展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英国议会民主制不断发展的因素。
2023-05-21更新 | 18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分权和美国中央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不同。
2022-08-05更新 | 387次组卷 | 5卷引用: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各国以强调各自之主权、扩大本国利益为务,使得武力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仲裁者,由此而使整个欧洲成为一个你争我斗的决斗场,国对国正如狼对狼的自然状态……呼唤最基本的、普遍的道德戒律与普遍适用的处理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显得尤为迫切。

——高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


思考:
(1)根据材料,思考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2)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解决国家间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归纳国际法形成的原因。
2023-10-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背景

材料一   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李堃


材料二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战争中,法国人民为赶走英国军队,奋起抗争。女英雄贞德领兵多次击败英军,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历史选择性必修1_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就反映这种社会组织结构的社会观念来说,广大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或生长于斯的地方集团的忠诚,要么是对基督教的顶礼膜拜。博伊德·C·沙夫尔指出,人民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因此,占据中世纪西欧社会主导观念的是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而这两种观念则极大地压抑和阻挡着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的产生。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四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教材归纳出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背景。
2023-10-16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归纳明朝后期的社会危机有哪些?

材料一 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张居正《论时政疏》

材料额二   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2023-08-1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2-23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探究一 穆罕默德与阿拉伯文化

材料一:大约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意志坚强,富有智慧。经过长期的潜修冥思后,在40岁的时候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宣布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

材料二: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穆罕默德的主要贡献有哪些?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有哪些?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023-03-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一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导学案
8 . 合作探究二: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结合隋唐社会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历史、民族、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总结。
2022-09-1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导学案)-【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史料一 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北宋王安石变法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保甲制度的作用。

史料二 明初里甲制还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和管理职能。《教民榜文》记载:“民间子弟七八岁或十二三岁者,此时欲心未动,良心未丧,早令讲读三遍《大诰》,诚先入之言为主,使知避凶趋吉,日后皆成贤人君子,为良善之民。”清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并与乡约相结合,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方式。

思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社会基层治理的特点。
2023-11-05更新 | 4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10 . 史料一 一个基督徒家庭妇女在家洗碗扫地,跟一个神父在教堂讲道一样,并无区别,如果都是出于侍奉上帝的心志,会一样蒙上帝悦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只是侍奉岗位与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属灵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既然救恩已经为上帝所预定,基督徒的商人或资本家就不再需要为他们个人的救恩而担心惧怕,只要财富是用正当手段获得,而又不是被浪费挥霍掉,资本的积累就不再有道德上的困难。

——摘编自基甸《宗教改革思潮对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

史料二 在思想方面,基督教有一整套的教规来规范和约束教徒的言行举止,还有一系列的教义——“三位一体论”、信原罪、信救赎、因信称义说等来束缚人们的思想,以此来巩固基督教的不倒地位,为基督教的合理存在提供理论的支持,将教会人员置于高人一等的地位上,以神论来麻痹人们的思想,达到一种愚民的效果,并在此过程中,向人们搜刮钱财。在文化方面,基督教教士是西欧古典文化的唯一继承人,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受到极大的破坏。

——吴丽红《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探究]
(1)概括史料一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2)有学者指出“西欧中世纪就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中世纪”,结合史料二论证这一观点。
2023-08-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学习讲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