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蕴含了一定的民族自治观念B.是抗战背景下的临时性构想
C.不利于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D.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奴制的瓦解,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要求货币流通量的有效供应增加;同时,贵族阶层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和购买东方精美昂贵的消费品,需要更多的金银。在欧洲人看来,探寻黄金最理想的地方莫过于东方,因为东方国家被描述为财富无穷、金银遍地。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通道,并在海上大肆劫掠,致使东西方贸易出现危机。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组织了多次探险,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探险活动得到了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和航海技术的有力支持。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17世纪末,全球所有大陆(除南极外)与主要乌屿的海岸线,已被描绘在欧洲人的航海图上。大发现带来的巨大财富强烈地吸引着西欧的贵族、商人、传教士涌向世界各地,很多中下层居民也奔向海外谋生。欧洲人给美洲带去了马、羊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甘蔗和麦类。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东方的香料也成为欧美人的生活必需品。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作物。

——摘编自池小平《地理大发现的基本动因与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签署的《红线协定》,是美国、英国、荷兰、法国等国的石油企业为瓜分中东石油资源而达成的第一个协议。通过廉价的租让制,这些石油企业获得了超额的石油利润,支撑了西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资源国造成政局动荡、经济畸形、债台高筑和人民生活贫困等严重后果。时至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持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稳定,确保石油生产国获得稳定收入。

——摘编自杨光《石油输出国组织》

材料二   在石油资源国有化之后,欧佩克国家与西方消费国的斗争从起初的谈判,逐渐走向谈判与减产和禁运结合,最终欧佩克国家拿起了“石油武器”。同时,他们提高石油税率,增加在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中的参股比例,夺回石油的标价权和生产控制权,宣布取消石油租让制。1975年,欧佩克还宣布成立了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计划通过提供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资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另外,欧佩克的一些成员国也有大量类似的基金机构,提供多样的官方或非官方的发展援助。欧佩克组织及其成员国的发展基金,正在用授人以渔的方式培育和提升这些国家的能源消费水平,为下一步的市场拓展做铺垫。

——摘编自刘朝全等《“欧佩克十”限产行动力及其市场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佩克组织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佩克组织的成立及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1-07-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圣雄甘地在1942年就郑重地提出:“虽然当今机器时代的目标是把人变成机器,我的目标正是重新让变成机器的人还原。”材料反映了
A.甘地对西方物质文明持批判态度B.工业革命全面冲击印度传统文化
C.“文明不服从”运动的经济背景D.振兴印度经济从复兴手纺车开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积极主战,然而,未成功参战。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结束,加剧了英、法等协约国人力资源的匮乏。为挽回颓势,英、法采取招募“干活不知疲倦”的华工的办法。据记载,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多人。华工抵达后即被编为华工军团,从事战地作业和后方战勤保障工作。一战结束后,北洋政府设想以此为契机,打破套在中国人头上的重重枷锁,一改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然而,巴黎和会期间,日本借美、法、俄等国的支持,强占了德国在山东省的一切利益。得知消息后,华工纷纷投书谴责并踊跃捐款支持北洋政府维护国家利益。1919年5~6月,旅法华工和留学生奔走呼吁,并包围了中国专使的寓所,不准他们出门、签约,并警告:若在和约上签字,他们就像北京学生声讨卖国贼一样对待之。同年6月28日,华工和留学生包围了首席代表陆征祥的寓邸,“陆征祥看见局势危险亦不敢再到凡尔赛去签字,当天的晚报登出了中国代表团在签字时缺席”。

——摘编自赵德生《一战华工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招募华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在一战和巴黎和会期间行为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提出,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战争的可能性”。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8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的信中,改用了民主共和国的口号。1937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概念。从“人民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再到“新的民主共和国”,说明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毛泽东对新中国理想形象的设想也在逐渐深入。

——摘编自雷艳芝、陈金龙《从理想到实践:毛泽东对新中国形象建构的贡献》

材料二   对任何新生政权而言,国家形象建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国家形象是国家实态的反映,它由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社会形象等多种要素构成。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和政体四分五裂,公共秩序和风气已经败坏,被战争破坏的经济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折磨”。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中国,亟待励精图治,重塑崭新的国家形象。毛泽东不仅为中国人民勾画了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理想形象,构筑了新中国团结统一、民主和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安定有序、风清气正的现实形象,还塑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而又不畏强权的国际形象。

——摘编自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对新中国政体设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毛泽东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甲午战争后,民族振兴思潮勃然高涨,而“商战不如学战”,因此启蒙主义者将实现民族振兴的希望寄托在语言文字改革上,提出改革方案的卢赣章就是从便于民众学习新知识的角度提倡语言文字改革的。19世纪末期,自经世致用思潮兴盛以来,语言文字工具化的呼声不断高涨,大量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认为“言文一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他们着眼于“农夫贩竖”“妇人孺子”,将文字作为学知识、开民智的首要工具。晚清时期,部分学者根据西方文字符号编写《一目了然初阶》《无师自通切音官话字书》等著作,掀起了语言文字切音化改革浪潮,有些著作销量甚至达到数十万册。

——摘编自汪林茂《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语言文字切音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语言文字切音化改革的历史作用。
2021-08-1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8 . 下图为二战著名漫画《赶造诺亚方舟》,它反映整个印度洋太平洋都笼罩在日本掀起的腥风血雨中。下列选项中关于该漫画创作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战进一步扩大B.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C.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D.三个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文生态系统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的解决又依靠良性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建立,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个人生态问题的重心在于通过修身解决心身关系问题,进而解决社会生态问题以根本解决自然生态问题。儒家的也包括爱自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强调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儒家经典强调,必须制定相关礼制、法规来保护生态资源,禁止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捕鱼捉鳖。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但只有运用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丰衣足食,国家应该设置专门官员来管理自然资源的开发。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生态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   1973年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的变迁

年份生态保护主要观念
1973—1981年首次打破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观念
1986—1991年首次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992—1996年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1997—2001年首次提出源头保护和自然恢复
2007—2011年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2012—2016年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2017年至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侯鹏、高吉喜等《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家生态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生态观念变迁的背景,并分析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1-04-27更新 | 217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科)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居住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土内的居民,凡年满16岁,不分男女、宗教、民族的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体规定如表所示

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者
(符合一项即可)
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者
(符合一项即无)
一、工农商及其他企业机关和组织的雇倜者、独立劳动者和一切不剩削他人的劳动者及他们的家属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海军、陆军、空军中服役的军人三,以上两种人民中现时不能工作或失业的人
一、剥朗他人的劳动力者(包括富农在内)二,靠土地、资本的盈利为生,而自己不劳动者三,商人资本家的代理人,中间人及买办
四、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牧师,僧侣、道士,地理阴阳先生及一切以传教为职业的人
五、国民党及其他反动致府下的警察.侦探、宪兵、官僚.军阀及参加反对工农利益的反动派
六,神经病患者及经法庭判决有罪,而在犯罪期间者

——摘编自张秀芬、徐秀春、陈安丽《中国共产党建政史》

材料二   第四条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十六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犯下列各条之一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一、有卖国行为经法庭判决者。

二、经法庭判决有罪剥夺公权期限未满者。

三、犯神经病者。

四、(一)项人的家属。但其家属如系革命者不在此列。

——摘编自《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两者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