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监察制度,一种观点认为:监察制度是古代司法制度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是三法司还是三司推事都证明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司法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第二章开宗明义:“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项政治法律制度。监察官的基本职责是纠察官邪,整伤纪纲,参与并监督审判活动,对皇帝的失举、违法行为亦有责任进谏驳正,监察与司法密切相关,难以分割。”这段话准确地定位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也为监察与司法密不可分的关系作出了注释。这种实事求是的描述既避免了用现代或西方制度僵化地衡量中国古代的制度,也避免了近代以来便盛行的“人有,我也有”的简单附会。

——摘编自马小红《连接古今,会通中西(中国古代司法制度)读后感》

材料二 美国检察制度的诞生与发展始终受到两种力量的塑造:一方面,英国检察长制度、法国检察官制度和荷兰司法官制度在不同方面为美国检察制度提供了参照;另一方面,美国独特的民主发展历程则成为检察制度发展至关重要的内生力量。殖民地时期逐步确立起来的地方检察官制度和检察官公诉制度是美国检察制度的雏形。联邦政府建立后,1789年通过的《联邦司法法》标志着联邦检察官制度的正式确立。至此,以地方检察官制度和联邦检察官制度为主要框架的现行美国检察制度基本形成。19世纪20年代席卷美国的杰克逊民主运动开启了检察官产生方式由任命到选举的转变过程。到1978年,除康涅狄格州和新泽西州外,其余各州检察官均由选举产生。伴随着检察官产生方式的转变,检察官的权力也在不断扩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法官的权力。至此,构成现行美国检察制度的体系基础已发展成熟。

——摘编自张鸿巍《美国检察制度研究》、聂施恒《美国检察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2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制度规定:投票不是一国一票制,而是由一国股金的份额大小决定其拥有多少投票权;每个成员国有250张基本票,此外,各成员国份额每十万特别提款权可以增加一票。这一规定
A.体现了大国政治意志B.带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
C.不利于欧洲经济复兴D.对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
3 . 下表所示为柴可夫斯基部分作品及其取材。据表可知,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作品

取材

《第四交响曲》俄罗斯民歌《田野里的一棵白桦树》
《冬日的幻想》俄罗斯民歌《花儿开了》
歌剧《女靴》取材于果戈里的中篇小说《圣诞节前夜》

A.以浪漫主义展现对自然的向往B.以民族题材表达家国情怀
C.以现实主义揭露社会的黑暗面D.以现代主义表现自我感受
4 . 1564年法国学者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提出建立一个“德善美修道院”,其中的唯一规定是随心所欲。他借此憧憬着建立一个“意志自由”的王国。由此可知,拉伯雷
A.呼吁追求个性的独立自由B.把批判矛头指向罗马教廷
C.要求摆脱封建王权的束缚D.主张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不争论”“杀出一条血路来”“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论断。这些论断均
A.打破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B.着眼于解决“改革开放”的难题
C.允许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D.推动了安徽和四川的农村改革
6 . 19世纪下半叶,随着通商以后洋布输入的增加,城镇市民穿用洋布日渐普及。洋布与土布成为城里人与乡下人衣着外观上的一般标志性区别。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传统手工业优势丧失B.西方经济侵略加深
C.生活习俗的观念差异D.民族工业发展曲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清朝词论家周济认为“南宋(词)下不犯北宋拙率之弊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王国维也称“唐五代北宋之词家,倡优也,南宋后之词家,俗子也”。对此解读恰当的是
A.理学的社会影响力下降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下移
C.君主好恶决定文学方向D.社会剧变影响士人心理
8 . 宋明理学家好论读书之法,他们的阅读理论中充满了“熟读”“涵咏”“精思”“虚心”“体认”“体验”“理会”“推究”“思量”“咀嚼”“切己省察”“玩味自得”等词汇。这表明宋明理学家
A.具有强烈的自省精神B.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
C.践行知行合一的思想D.强调循序渐进的方法
9 .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广大农民丧失土地之后,多数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他们除了交纳高额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地主支配,如充当家兵,跟随主人迁徙等。这种社会状况
A.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B.表明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C.根源于封建土地私有制D.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
10 . 韩非提倡”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主张君主根据法律而非凭自己的个人好恶检验官员的能力和业绩。这一主张
A.体现了韩非思想的多元化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诉求
C.已触及近代法治思想内核D.旨在制约君主权力的扩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