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瞿秋白回忆其在莫斯科的经历时曾写到:“(十月)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A.找到了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B.政策调整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确立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效果显著
2 . 西汉时的“乳舍”是服务于妊娠女子生产的专用公共设施。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义》中记载有一例关于“富室”“兄弟同居”,两妇皆怀孕而“同到乳舍”生产并引起“争讼”的故事。由此可见,汉代(     
A.百姓就医比较方便B.政府重视社会救济
C.医疗纠纷事件较多D.已有公共医疗设施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1世纪第3个10年,全球科技竞争在地球各个角落蔓延。对此,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了密集出台科技战略,全力提升自身实力与强化西方价值观联盟,对竞争对手发动“高科技冷战”等措施。这些措施(       
A.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B.提升了西方国家形象与地位
C.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D.巩固了发达国家的固有优势
7日内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7世纪的西班牙,人们会随着各自口味偏好不断改良巧克力的配方,以增添各种风味。17世纪中期的英国,只要经过授权的咖啡店或茶馆都可以提供可可饮品,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这种饮料。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B.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C.百姓生活必需品丰富D.食物生产能力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清朝前中期,因冀、鲁、陕、晋以及广东缺粮严重,川、湘、东北、台湾已成为粮食基地。因而,粮食长距离运销量已三倍于明朝。但是,粮食交易在总商品量中所占比重仍属有限。这表明该时期(     
A.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导致粮食危机B.南北区域间长途贩运已占据主导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促进边疆开发D.粮食运销状况深受市场需求影响
6 . 1908年6月,英国殖民当局以“阴谋推翻女王政权”的罪名逮捕了提拉克,并于7月13日送交孟买最高法院进行审讯。这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强烈愤懑,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孟买纺织、铁路、码头和城乡运输等行业的10余万工人于7月23日举行了总罢工。这是近代亚洲工人阶级第一次政治总罢工。印度这场罢工(       
A.推动了民族独立意识发展B.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C.表达了民众独立自治要求D.反映出工人阶级的产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6世纪早期,廷巴克图大规模地复制书籍,复制书籍末尾的标签不仅注明书籍的题目和作者,而且包括手稿复制的时间和抄写本书的书记的姓名,有时甚至还有校对者和工人的全名。这反映出廷巴克图(       
A.成为西非地区的文化中心B.图书复制向专业化发展
C.积极参与传播伊斯兰教D.因学术交流而兴起和繁荣
8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9 . 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20世纪初英语发展为印度官方语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了英语教学基地,促进英语在当地广泛传播。对该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A.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交流B.两极格局演变推动的结果
C.西方文化侵略依然存在D.第三世界斗争发展是根源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苏俄反帝斗争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实际,积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并在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确立实施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改为缴纳粮食税,并允许农民可以用剩余的粮食在社会进行交换及流转,甚至可以发展小商品经济。但为了防止农民的盲目性,国家必须加以控制。此外,列宁还强调布尔什维克在保障农村文化发展不走入歧途的同时,还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积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摘编自唐广虎《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及启示研究》

材料二   斯大林掌权后,于1929年结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饱受诟病,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也相去甚远,但任何人不能否认他建成的的确是一种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计划经济即国家对经济的自觉管理,实行了按劳分配,在政治上普通工人农民当家作主。斯大林建成的社会主义并不理想,但符合国情,在这一模式下,苏联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照。

——摘编自安启念《唯物史观视野下的苏联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模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