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荷兰不仅创建了贸易公司,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贸易据点。至17世纪中叶,荷兰商人及商船在世界各贸易区域内已经形成了绝对优势。这令英国和法国垂涎三尺,也激起了它们的敌意。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将海外贸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之中。“针对荷兰人的商业战是路易(路易十四)统治开始以来法国政策的一个持久特征。”鉴于法国是农业大国,贵族阶层及民众对海上贸易较为漠视,法国从17世纪60年代就开始着手制定一部契合当时国内外形势、有利于构建法国海上秩序的法典,以鼓励贵族从事海上贸易,为海军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后盾。1681年,法国较为系统的《海事法典》应运而生。正如某学者所言:“(这部法典)将航海、商业和海军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清楚地规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权力与义务。”这种权利(也包括权力)与义务的制衡,体现了契约精神,促进了航运贸易的蓬勃发展。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材料二   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代的山西商人群体。晋商商号历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管理模式。晋商早期也实行独资制、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到了清代,他们打破了中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晋商商号和票号通过类似母子公司式的“联号经营”模式,搭建起连通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桥梁。晋商在康熙年间就开始了对俄贸易活动;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口岸。从18世纪30年代起,晋商在恰克图维持了近200年的贸易垄断地位。在茶叶丝绸之路、粮米药材之路、皮毛骡马之路、食盐布帛百货之路上,晋商的足迹广布欧亚大陆。晋商精神虽然包括多种元素,但最核心的仍是开放和诚信。晋商的诚信是信用的“信”,是契约精神,是蕴含现代价值的商业文明。

——摘编自王清宪《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17世纪的欧洲和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17世纪欧洲和明清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相似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欧洲契约精神和明清时期晋商契约精神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契约精神在当时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历史作用。
2024-02-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英国革命开始一直到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其动因主要来源于“无承诺、不纳税”或“无代表、不纳税”的公正、公平观念。在日本,与权力精英相对应,非权力精英要求通过立法机关(议会)影响政府决策,以扩大或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之所以争取参政权,是因为意识到作为国民的义务和权利,即纳税和选举权的关系。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他们发起了自由民权运动。1873年地税改革以后,土地所有者直接向国家纳税,因而在自由民权运动者的眼中,国家赋予了土地所有者参政权。1874年4月,板垣退助等人组成“立志社”,大力提倡“天赋人权”,呼吁建立民选议会、制定宪法。1875年2月,组成统一的政治团体——“爱国社”。该政治团体主张“各伸张其自主之权利,尽人类本分之义务,小则保全一身一家,大则维持天下国家”。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明治时期近代化的得与失》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2023-11-02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援少有大志,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是闻名于世的“光武中兴”名将,建武八年(32年),马援协助光武帝消灭隗嚣势力、平定了凉州。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被任命为陇西太守、剿灭羌敌、治理地方、修筑城池、开导水利、发展农牧,使得郡中百姓安居乐业,六年后、因政绩卓著,马援被征召入朝、担任虎贲中郎将,建议重铸五铢钱,“天下赖其便”,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率军平息二征叛乱,平定西南边境、并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交趾人、匈奴、乌桓尚扰北边,马援请求击之、最后死于平定五溪蛮的前线。汉章帝继位后、亲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并以此为军歌,在汉军出征前唱咏、在马援战斗过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德、把马援奉为大神、多修庙建祠以祭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马援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援身上的哪些精神使他受到后世的敬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宋代农村劳动力按其流动的方式和方向,大体可形象地归纳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模式。但无论“候鸟式”“风筝式”抑或“鱼跃式”,从土地上“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合理流动,被有效地吸收进非农产业之中。这表明宋代
A.劳动力商品化明显B.人身依附关系严密
C.城乡经济联系松弛D.抑商政策有所调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家镛(1922-2019),我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化学工程学科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湿法冶金研究室,承担云南东川尾矿湿法冶金提铜的科研任务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试工厂。他在我国最早利用湿法冶金原理和技术开展金属粉体制备的研究,解决了飞机发动机耐高温及可磨耗密封问题。针对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问题,他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要求湿法冶金用水要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对废渣要合理应用,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陈家镛践行科教融合理念,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先后编撰了《湿法冶金手册》《溶剂萃取手册》等10余本专业著作,许多论著都成为学术界的经典之作。

——摘编自安震涛、王雅丽、刘伟《一腔报国志湿法开金石:陈家镛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根据材料,归纳陈家镛的科技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家镛作出贡献的原因。
2022-05-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何叔衡,湖南宁乡人,中共一大代表。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兼苏维埃最高法庭主席。

当时中央苏区存在不依法办事、轻罪重判等不良倾向,少数则重罪轻判。为此,何叔衡对下面报批的案件,仔细审查,严把定刑关。1932526日,他在审批瑞金县苏维埃裁:

判部第二号判决书时写道:“关于朱多仲判处死刑一案不能批准,由枪毙改为监禁二年。”10月,他在指示信中说:“第二号判决书主要是些偷牛偷鱼的事。至于与反动土豪通信,到底通些什么信,发生了什么影响,未曾证明,不能处死,需再搜查反革命证据或发现反革命的新材料,可以复审,不过主审人要改换。”

——摘编自《间西苏区法制史料汇编》


(1)根据材料,归纳何叔衡在苏区司法实践中所遵循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叔衡在法制建设上的历史贡献。
2022-05-19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四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作为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从英、法等国传入德国以后,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政治努力成分相对不足。它既不像英国一样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针对当时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况,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10年代的这些启蒙思想者号召国人负起民族、社会、历史的责任,摆脱民族和国别的局限性,用世界眼光观察一切,绝不能以“国情”为借口拒绝学习普世性的文明:“我国青年……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西方的启蒙运动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政治理念,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把民主和科学视为立国之本。

——摘编自王铁群《新文化运动一中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启蒙运动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启蒙思想与中国启蒙思想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9 . 有学者对商周时期公田管理举措进行了归纳,其主要措施如下表所示。据表可知,商周时期
举措记载出处
王亲自下令督促众人耕田“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甲骨文合集》
每至春耕之时,天子会率职官与诸侯在公田上奉行“籍礼”“天子亲戚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礼记•月令》
设置专门的田官,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周颂•臣工》

A.精耕细作技术出现B.个体生产日渐形成
C.田间管理体系完整D.农业生产备受重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陆九渊认为教育可使人存心养心和去蒙蔽、明天理。在内容上,他把一般知识及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艺,才能学以成人。可见,陆九渊
A.强调把读书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B.认为心本原使教育内容流于空洞
C.认为教育治学的目的是探寻技艺D.倡导教育要兼顾教化性和实用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