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史料整理与探究】

“西方”是一个频频出现于历史学习中的概念,某学校历史学习社对该词语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探究。

甲同学列出了一些影响西方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

(1)将上图中的历史人物与其贡献相对应,完成表格。(填涂字母)
人物事迹
编纂《罗马民法大全》,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启蒙思想集大成者,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建立起庞大的法兰克帝国,强化基督教势力,享有“欧洲之父”的荣誉之称。
发表《共产党宣言》,撰写《资本论》,揭露资本主义弊病,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乙同学梳理了西方影响世界的重要线索。

(2)根据以上图片,归纳“西方”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世界?
2024-06-1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茶马古道与文物保护】

材料一从考古文化遗迹看,4000—5000年前西藏昌都地区就已经存在大型古人类聚落遗址,其中包含着部分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因素和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原始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和交融。唐朝时吐蕃政权不断向周边部族扩张,公元7世纪,吐蕃势力逐渐深入和影响滇西北和西洱河地区,并于唐调露二年在塔城设立神川都督府。在此背景下,佛教沿滇藏茶马古道由吐蕃传入南诏统治地区,并以南诏传统宗教文化为基调,形成了独居特色的阿吒力教、东巴教等等。明初,中央王朝视木氏统治势力为防御和抵抗吐蕃势力的依托而大力扶持,木氏历征战而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滇西北、藏东南和川西等广大藏区,并实施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政策。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随着改土归流在滇藏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深入推进和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成为主流,其程度与范围远大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

材料二文化遗产廊道理念源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日益受到国际遗产保护届关注的保护遗产新思维与新战略。此理念以特定的历史活动、文化事件为线索把众多遗产单体串联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廊道遗产区加以整体保护。滇藏茶马古道上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遗产资源。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珍贵遗产迅速衰竭,古道在邻近地区被人为割裂,造成古道遗产内在的历史和文化联系性断裂,破坏其文化的整体性。面对滇藏茶马古道令人堪忧的保护现实,文化遗产廊道区域化、整体性保护思想契合了古道保护的内在诉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滇藏茶马古道下民族交融的条件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滇藏茶马古道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 世界史及其编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编写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上,以马克思“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的论断为基础,致力于破除“西方中心论”,力图揭示世界历史从古代的多中心,到近代的单一中心,再到现代和当今的多中心的发展进程。同时,中国历史始终是世界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中国的贡献更加半富多彩和完整。

以近代为例。近代以西方作为中心,共4个单元。欧洲国家依靠强大的实力,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这种极不合理的状态,在欧洲内部遭到马克思主义的揭露批判和工人运动的冲击,在世界上遭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坚决反抗。同时欧洲广泛吸收和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

——摘编自晏绍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总体构架及主要线索》

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参考近代部分,联系教材目录,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下)》古代、现当代部分的编写如何破除“西方中心论”。
2023-11-12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4 .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中共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走过的辉煌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共的百年奋斗史诗的重要组成,是中共的初心使命生动的诠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三农”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是工业化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三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率先发起改革,“三农”为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是全面小康的主战场,“三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唐仁健《百年伟业“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29更新 | 194次组卷 | 9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5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材料二   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材料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引发了中国民族史的撰述热潮,诸多撰述纷纷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主线考察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023-05-28更新 | 17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列《关雎》为《诗三百》之首,汉人释《关雎》所言为“后妃之德”,对“妇言”和“妇容”的要求,都是在所谓贞顺“妇德”的基础上展开的。按照周代礼制要求,女子从10岁起,要“执麻枲,治丝茧”,日后还要“观于祭祀,纳酒浆”,因为祭祀有时、丝麻之事无疑是“妇功”的重心。南北朝的“乐府双璧”中,《木兰辞》中的木兰最初是“唧唧复唧唧”的剪影;《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不但“十三能织素”,而且能够胜任“三日断五匹”的劳作。宋代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花魁娘子王美娘“吹弹歌舞,无不尽善”,而且“写作俱高,求诗求字的,日不离门”。清代《镜花缘》以探花唐敖历险求仙及其女小山海外寻父为线索延展成书,书中称:“小山生成美貌端庄,天姿聪俊。到了四五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书籍最富,又得父亲、叔叔指点,不上几年,文义早已清通。”

材料二   《诗大序》称,诗的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然而,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视为“俗”,而想攀附“雅”,他可以不遵守某种伦理规范,但必须多少懂得一点审美。所以,他们的女性意识一定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无论人们对文学的产生有着怎样的认识,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中国最初的文学都不是“为艺术”,而是“为人生”。中国不同时期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悄然间发生着从“妻子”到“爱人”的变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女性形象审美嬗变: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在秦汉魏晋、唐宋和明清时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从‘妻子’到‘爱人’变化”的含义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世间》是当代作家梁晓声(1949年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201712月首次出版。小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小说中的人物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有的子承父业努力打拼辛劳谋生,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摘编自马丽萍《梁晓声:<人世间>敲击着所有浮躁的灵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世间》这部长篇小说具有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的理解。
2023-05-19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高考预测卷(新教材)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止。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运河主权。

材料二   自从1903年美巴运河条约签订以来,巴拿马的反抗斗争就从未中断过,特别是埃及于1956年将苏伊士运河成功收归国有,以及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使巴拿马备受鼓舞。1959年,巴拿马民众举行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游行以及两次进入运河区的“争取主权的进军”,并与运河区的美国驻军发生了流血冲突事件。……1977917日,美巴两国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新条约》,运河基本条约的主要内容为:美国将把运河区领土的大部分归还给巴拿马,由美巴来共同经营和养护;2000年前,两国将以伙伴关系的方式,共同对运河进行营运控制,美国有权在其现有的运河区驻军保卫运河;美国在运河区的全部军队2000年才会撤出。

——摘编自杨建国《卡特政府在<巴拿马运河新条约>上的双重政治博弈(1977—197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简析美国归还巴拿马运河的原因。
2023-05-29更新 | 29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能力提升历史试题
9 .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当时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说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A.推动了欧亚非文化统一B.贯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C.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地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红色音乐]

材料一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将红色音乐紧密联系革命战争,走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创作了《八一起义》《秋收暴动歌》《红军纪律歌》(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作品。由于根据地众多条件的限制,苏区的红色音乐大都以现有的并且在根据地流行甚广的民间传统音乐或国外音乐的歌调为基础,配上全新的革命歌词。

1937—1942年的五年间,大批优秀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音乐工作者涌向抗日民主根据地,红色音乐创作趋于成熟,出现了《黄河大合唱》《解放区的天》《东方红》《白毛女》等作品,代表了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体现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文艺为抗战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基本方略。

——摘编自梅世昌《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材料二1949—1956年的《歌唱祖国》以刚柔并济、抑扬顿挫的旋律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1964年9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式风格,塑造和展现了“红色娘子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勇敢坚强的性格”。1964年10月开始公演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党史为线索,描绘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1969年,殷承宗等人改编并重新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被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制作成唱片,在国际上广为发行。

——摘编自张家欣《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红色音乐在两个根据地时期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红色音乐传播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