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0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茶马古道与文物保护】

材料一从考古文化遗迹看,4000—5000年前西藏昌都地区就已经存在大型古人类聚落遗址,其中包含着部分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因素和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原始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和交融。唐朝时吐蕃政权不断向周边部族扩张,公元7世纪,吐蕃势力逐渐深入和影响滇西北和西洱河地区,并于唐调露二年在塔城设立神川都督府。在此背景下,佛教沿滇藏茶马古道由吐蕃传入南诏统治地区,并以南诏传统宗教文化为基调,形成了独居特色的阿吒力教、东巴教等等。明初,中央王朝视木氏统治势力为防御和抵抗吐蕃势力的依托而大力扶持,木氏历征战而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滇西北、藏东南和川西等广大藏区,并实施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政策。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随着改土归流在滇藏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深入推进和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成为主流,其程度与范围远大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

材料二文化遗产廊道理念源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日益受到国际遗产保护届关注的保护遗产新思维与新战略。此理念以特定的历史活动、文化事件为线索把众多遗产单体串联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廊道遗产区加以整体保护。滇藏茶马古道上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遗产资源。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珍贵遗产迅速衰竭,古道在邻近地区被人为割裂,造成古道遗产内在的历史和文化联系性断裂,破坏其文化的整体性。面对滇藏茶马古道令人堪忧的保护现实,文化遗产廊道区域化、整体性保护思想契合了古道保护的内在诉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滇藏茶马古道下民族交融的条件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滇藏茶马古道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民主党派与抗日战争】

材料一   193810月,汪精卫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上公开发表“凡两国战争终须和平,以我国积弱,非和平即亡国”的失败言论,民盟坚决主张“反对中途妥协投降”,要坚持抗战到底。

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为了挽救危局,19441010日,民盟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建议国民党统筹战备、给养、训练以及要凭战绩升降军官,撤换抗战以来作战不力的将领,改善官兵的生活待遇以期提高战斗力,发展本国的军需工业以增强军事实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政治上国民党日益腐败和消极,在经济和军事上亦发生了严重的危机。19443月周恩来号召开展民主宪政运动。民盟积极支持并参加这一运动,创办报刊抨击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强烈要求开放政权,实行民主政治。民盟领导人张澜认为,“某一党获得政权后,就高唱以党治国”,“实行一党专政,视国家为一党所私有”,“而且党权竟超过国权……于是党治便自然而然的成为独裁政治”。

——摘编自张磊《略论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中国民主党派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力量。1936年,救国会和第三党就发表宣言,指出挽救民族危亡唯一之途,是国内各党派都要“重其相同,轻其相异”,建立反日阵线,举国一致进行抗战。……抗日战争爆发后,救国会大批成员进入陕北、华北、华中等解放区,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乡村建设派的部分成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军队的溃退,仍留在山东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共同战斗。……民主党派在海外华侨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积极动员海外华侨为祖国抗战出力。……抗战以来,华侨每年汇回国内的外汇是10亿元以上,这笔惊人的外汇,对祖国抗战是莫大的资助。

——摘编自宋连胜《民主党派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主党派对抗战的主要贡献。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1990年国际元)

1820年1930年
墨西哥7591618
美国12576213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墨西哥的贸易保护本来是为了应对大萧条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后因世界大战造成的世界市场混乱得以延续。二战后贸易保护成为有意追求的长期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到80年代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摘编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

(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贸易保护对墨西哥工业化的影响。
2023-07-17更新 | 2975次组卷 | 16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5(湖北专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2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05-01更新 | 312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近代西书阅读】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
2022-12-17更新 | 608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稳派T8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田赋历来为中央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但是民国以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各省田赋截留日益严重,南京国民政府对此采取了承认现实的政策。1927年中央财政会议通过“国地收支标准案”,明令田赋划归地方。田赋划归地方的理论根据是孙中山《建国大纲》的规划:“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皆为地方之所有,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中国沿海及江南等经济富庶之地大都落入了日军之手,这就使得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关税、盐税、统税)锐减。1941年4月,国民政府决定:下半年起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管辖。

——摘编自齐海鹏《中国财政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一直是按照地亩的常年产量来征收的。1950年,农业税占当时财政收入的39%,1979年,这一比例降至5.5%,到2004年,更是降到不足1%。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农业税的取消,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摘编自刘涵《简读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将田赋划归地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改革农业税的背景,并归纳其历史意义。
2023-01-11更新 | 20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荆荆宜仙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青年与革命运动和经济建设】

材料一   李国祁等编著的(近代中国青年运动史)目录(部分)

篇章学习摘要
第一部分   辛亥革命前后—爱国青年为创建中华民国而团结奋斗三,近代中国青年的第一次团结—同盟会的成立
四、中国青年与辛亥革命
第二部分   五四时代—自觉与自救的澎湃浪潮三、学生的五四
四、文化的五四
五、五四后学运的动向
第三部分   从北伐到抗战—统一御侮过程中的壮烈行动二、反帝风潮中的青年运动
四、日侵华北与青年救亡运动
五、对日抗战期间的救亡运动

材料二   1954113日,我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木工青年突击队在北京展览馆工地正式成立,举起了全国第一面青年突击队旗帜。突击队是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18名技术较好的青年团员组成的,创造了以181个工完成原计划478个工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146%。这一出色成绩给工区青年以极大影响,到2月中旬,工区又建立了瓦工、抹灰工、电汽工、水暖工等6支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这个新事物得到了党中央、团中央和北京市委的高度重视,先后在北京市和全国推广了展览馆工地组建青年突击队的成功经验,从此,青年突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新中国十大建筑、亚运工程,到奥运工程、抗震救灾,再到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都刻下了青年突击队的光荣印迹。

——摘编自胡献忠《把青春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综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青年运动斗争目标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成立的背景,并说明青年突击队长期发展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2022-08-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 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 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 5%。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 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2022-11-04更新 | 693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届高三6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末,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都可以成为法国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来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通过实现普选权、新闻与结社自由等方式力图使所有人都融入法国并享有平等权利,但外来移民还是因为国籍受到歧视。1880-1930年间,法国政府通过向来法打工的外国人发放许可证的方式为亏损行业输入廉价劳动力,以此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1974年,法国政府采取应急性措施终止外籍劳工入境。1977年,法国决定以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业已入境的外国移民全家返回原籍。

——摘编自马胜利《“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

材料二

——摘自李明欢《“共和模式”的法国移民政策研究困境》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法国政府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法国外籍移民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5-1982年法国已入籍外国移民状况发生变化的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管“协约国”帝国主义者或德国的谢德曼之流、奥地利的伦纳之流这类资本主义的奴才颁布何种禁令,玩弄何种卑鄙手腕,都不能阻碍全世界工人阶级听到关于这个国际的消息并同情这个国际。这种环境是由劳动群众中间的苏维埃运动造成的,苏维埃运动已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运动了。

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实际上是在1918年创立的,那时,由于多年来特别是战争期间同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作了斗争,许多国家都已成立了共产党。第三国际是19193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的。

——摘编自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摘自张泽宇《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来龙去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产国际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至1934年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2-05-19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届高三独立作业(10)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