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海外商业殖民扩张活动而来的高工资经济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有能力承受昂贵的教育开销。对处在社会阶层顶端的上流阶层而言,出巨资聘请高级教员专门为自己(或子女)授课的现象已很常见,而且这一阶层的成员估计有很多最终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对于其他阶层的成员而言,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在16~17世纪的英国,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以满足民众求知的欲望。

——【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毛立坤译

材料二   甲午之役大败于日,朝野上(下)始憬然悔悟,……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而各直省亦接踵而起若武备,若自强,若农务,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

——《论江南高等学堂改名两江书院事》(《申报》18990920日)

材料三   要根据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拥有众多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优势,使高等学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并且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将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527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教育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我国改革高等教育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近代西书阅读】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
2022-12-17更新 | 608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五)历史试卷
3 . 货币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对货币主权治理得当与否,与国家盛衰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管汉晖《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兼论中西方货币史演变路径的差异》

材料二   清代长期采用制钱与银两并用的双重本位制,银锭由各地自由铸造,名称不同且成色各异。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一方面使中国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刺激了国内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大规模发行纸币,加剧了通货膨胀和币制的混乱,双重本位制逐渐崩溃。1889年,清政府开始进行币制改革,1910年终于初步创立起了近代化的银元制度。

——摘编自胡天琼《清末币制改革述评》

材料三   194812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货币演变的基本路径,并分析宋元时期纸币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建国初期的货币政策。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德国宣传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将原有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和种族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推行德意志强权和世界政策的理论依据。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高额战争赔款、限制德国军备等,激发德国人强烈的民族耻辱感;在1929年经济危机造成民生艰难的形势下,希特勒借机以优秀的日耳曼民族要复兴,建立统一的大德意志的口号,迷惑和吸引德意志民族的大部分民众投票纳粹党主政;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对外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派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诱使、强制国会通过授权法,授予总理无限权力;还颁布《纽伦堡法案》,公开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进而禁止工人集体谈判,取缔工人的罢工权利,把包括工会在内的一切群.众团体纳入纳粹管制之下等,在德国全面推行法西斯专政。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德国》

材料二   1945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19456月,美、苏、英、法四国《关于共同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明确:将德国和柏林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占领,全面接管德国的权力19457月美、英、苏发表《波茨坦公告》:重申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严惩纳粹战犯;确定占领的双重目标:德国人必须为他们曾经犯下的可怕罪行赎罪;战胜国也愿意给德国人民机会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础上永久地重建他们的生活。使德国不再成为战争的发源地。

——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分裂的原因和影响。
2021-08-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8月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开始禁止政府船只向日本输送武器。美国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一外交举措制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维护自身利益。……虽然美国多次争取日本在对华问题上的妥协但均遭到日本拒绝,鉴于此,美国对日禁运政策也逐渐具体化并加强了对华援助。19401月,《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到期,美国立即将其废除,同年7月实行主要原料、军需品对日出口批准制。……由于日美矛盾激化,日本统治者越来越清楚的看到美日之战在所难免。……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入,加上英美对日政策的不断强硬,日本的资源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战争机器。从1940年开始,日本逐渐将重心转向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这一举措激怒了该地区的重要利益者一一美国。194181日,美国宣布全面停止对日本的石油供给,这完全抓住了日本的命脉,面对这种形势日本对美开战的呼声高涨,并于次月通过了《贯彻帝国国策纲要》,确定了以对美宣战作为解决日本目前所面临困难的手段。

——摘编自周彦宇《日本“南进政策”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本禁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日本禁运的影响。
2021-04-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5年利兰·斯坦福州长向当时的美国总统报告:“为了解决内华达山工程停滞的问题,我们雇用了一批中国工人,他们沉着而安静,非常勤劳,热爱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强得多。这些华人的学习能力令人惊讶,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未来铁路建设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同年,美国政府决定建立和中国之间的海邮汽船服务事宜。1868年两国政府签订《中美续增条约》,推动大批华工来美国修筑铁路和开发西部。

——摘编自黄安年《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材料二   下南洋的民众把当时中国的制陶、造纸、造船等技术带到南洋各个国家,同时还带去了栽种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等水果、蔬菜的技术。沿海地区下南洋的人,还给当地带去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先进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先进的渔业生产方式等。人口迁入中形成了一种文化涵盖,在这种文化孕育的过程中也吸收当地文化的一些精髓。许多国家还产生了由华人组织的会馆,这种会馆实际上就是在大量华人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同样还有文化上的认同意识。

——摘编自陈秋沛《浅析晚清下南洋中华人对南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晚清华人“下南洋”的主要影响
2024-05-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日益高涨的时代。如果以北美独立战争作为高潮的起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将它推向了高峰。那么,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就是这个高潮的扩展、延伸和继续,使之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因此,从世界历史全局的角度俯览,可以说西属拉美独立运动是这一时期世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美洲独立革命之所以发动和普遍展开,是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长期对该地区人民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以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增强使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所致。这场革命爆发的时机、进程和结局都无不打上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烙印,无不受到当时的革命思潮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影响。西蒙·玻利瓦尔在青少年时期,就受其家庭教师——一位卢梭思想的崇拜者一一西蒙·罗德里格斯的良好教育。他全身心投入了为解放全南美而斗争的正义事业,获得了“解放者”的美称。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浴血奋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摘编自郑昌发《从世界历史全局看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世纪初的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2024-04-05更新 | 264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19世纪的跨太平洋贸易兴起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发展于北大西洋贸易。

16世纪,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通,起到了连接两个终端洲际市场的作用,给西属美洲带来丝绸、香料,给东方带来美洲的白银、农产品。到18世纪末,受西班牙支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衰落。

18世纪,探险家开始对北美西北海岸探险,并开发了海獭毛皮资源。美国独立后的贸易拓展需求,为北太平洋商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此时,中国形成了庞大的外来奢侈品需求市场,销售北美西北海岸毛皮和夏威夷檀香木为主的北太平洋贸易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扩展出新的三角贸易:美国东部人将廉价小玩意儿卖到西北部,换取毛皮销往广州,再向西将中国货物销往欧洲和波士顿。毛皮、檀香木贸易与鸦片贸易一起,对1820年代以后白银流入中国比例的下降发挥了直接作用,但为美国东北部增加了极其可观的资本积累。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

(1)概述跨太平洋贸易兴起和发展的背景。
(2)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北大西洋贸易的不同影响。
2024-02-18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贵州)- 2024年1月“九省联考”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协商政治”制度的发育及演变

清末谘议局1907年10月 19日,慈禧太后命各省设谘议局。谘议局选举章程规定,只有地方士绅、举贡生员、文武官吏、拥有相当财产者和有中等以上教育背景者才能成为选举人。谘议局的地位几乎与督抚平齐,即谘议局可以对省内重大事宜进行监督。“公同集议”逐步演变成地方协商政治之初始形态。
重 庆政协会议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国民政府礼堂召开,会议代表由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青年党5人、民主同盟9人和社会贤达9人五个方面共38人组成。政协会议重点围绕政府改组问题、施政纲领问题、军事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等五项议题展开讨论。在理性与包容的理念下通过反复协商,最终签署了《政府组织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决议。
第一 届中 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协商政治”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
2024-01-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帝制终结,民国肇建。民国政府与清皇室就宫殿建筑使用、古物保管以及移居颐和园等诸多问题进行多次磋商。最终,清皇室答应将紫禁城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三海(南海、中海、北海)移交民国政府,并议定将奉天行宫(今沈阳故宫)和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所藏古物及陈设品移运北京,作价收归民国,存储于博物院。1924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率军倒戈回师北京,于115日限令溥仪出宫,并立即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着手清理清宫的公产、私产,其所有应归公产者,备充图书馆、博物馆之用,藉彰文化而垂久远。自19241224日起至1930324日止,清宫物品点查共计用时五年有余,陆续印行《清宫物品点查报告》628册,登记各类物品约117万件。随着清宫物品点查报告的公布,社会各界参观故宫的需求日渐增多,尽快筹建图书馆、博物馆逐渐被提上讨论议程。故宫博物院开幕典礼于19251010日在乾清门隆重举行。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故宫博物院的开放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大发展。

——摘编自徐婉玲《紫禁城六百年:从皇宫到博物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故宫博物院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