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中叶以后 ,不仅私人海外贸易势力直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亦直接瓦解着市舶制度所维系的朝贡贸易体系。明代后期将打击走私贸易的防海机构——海防馆改为肾饷馆,饷税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关税制度上的一大进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管理由市舶司制度向海关制度转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福建设立闼海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分别在广东、江南两省设立粤海关和江海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又在浙江设立浙海关,从此海关制度代替了历代的市舶制度。海关口岸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转站,它的设置,为沿海省份开辟了广阔的商品流通渠道,加快了沿海省份商品经济繁荣的步伐。

——摘编 自彭巧红《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建立海关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建立海关制度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在明末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横空出世。明代土地开垦面积达到极限后,精耕细作是提高产量的唯一方法,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着力点。宋应星关注水稻栽培,把《稻》作为全书之首。科学家丁文江道:“先生(指宋应星)生于豫章。广信之铜,景德之磁,悉在户庭。滇南、黔、湘冶金采矿之业,又皆操于先生乡人之手。《天工开物》之作非偶然也。”日本学者依据《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法国汉学家儒莲把《天工开物》中的生产技术信息不断翻译出来,促进了欧洲的技术革新。德国学者薛凤的《开万物之技艺·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在美国出版,引起西方学界对《天工开物》的热烈关注。

——摘编自张志清《《天工开物》的守护与传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周易》的作者,司马迁的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传之说在唐初孔颖达等人编撰《五经正义》前几成定论,然此说在疑经盛行的两宋时期饱受质疑和挑战。他们还改动经传文字,对《周易》经、传的篇章次第进行了再审视,并编订了很多所谓的“古本《易》”。在疑古大潮之中,部分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文字讹误、脱衍、训话及典章制度制度的考辨、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的考证等予以独特关注。宋代学者对佛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

——据王长红《宋代文人笔记中的疑经思潮》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学者们既要推倒经学的统治地位,又希望”成功地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结起来”。他们“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主要是圣贤教训、制度风俗、行为信仰,看它们到底”是与不是”“好与不好”“适与不适”。至此,经学使由定于一尊,不得非议的地位,跌落到被识别、评判和取舍的普通位置。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也就变成了根本的转向。这一转向以抨击礼教始,整理国故、文学革命终,把经学导入了纯学术的道路。

——据天祥《儒家文化的变异与转向-近代经学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疑经思潮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疑经思潮的不同,并予以简要评价,
5 . 下图是一幅法国人绘制于1871年的漫画。图中下方戴头盔的人物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首脑梯也尔,他正在把城门钥匙递给俾斯麦等人。这幅漫画
A.属于现实主义流派的绘画风格B.揭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C.反映了巴黎公社的有关背景D.反映了德意志统一的正义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

——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及其启示。
2024-04-10更新 | 266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全国卷统编版03)(12+3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和国治理惯性在罗马帝国时期并未消失。在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中央与行省的高级官员总共为150人到200人左右,即使到了3世纪早期,这一人数也才达到350人左右。绝大部分帝国地方的行政工作,罗马人都交给了自己的地方代理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决定有关城市的一般事务,包括授予公民权、财政、税收、司法、宗教崇拜、建筑工程等一系列与城市直接相关的问题。只有在城市觉得自己无力解决时,才会求之于总督。在司法问题上,只有涉及金额超过一定限度,或者事关公民的生命时,才会上诉到总督或者皇帝那里。”在城邦众多的帝国东部,本地的市政自治机构仍然被继续维持下去。在城市比较稀薄的西部,统治者则默许本地的部落贵族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政治结构,并将周围的土地与社群分配给这些贵族。英国史学家芬纳说“帝国的官员只是附加到遍布帝国的自治共同体之上的上层结构”。

——摘编自(意)弗朗切斯科·德·马尔蒂诺《罗马政制史》

材料二   两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以来,封国势力和豪强势力不断遭受打击和削弱,王朝的统治标准逐渐渗透到帝国每一个角落,所谓“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虽有夸张之处,但始终是汉朝诸帝追求的政治目标,地方官吏如果擅自更改或假传中央命令,可能面临最高死刑的惩罚。西汉王朝强盛时期,郡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为103,下辖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为1587,至东汉时期,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仍然有1180。县以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三老地位较高,通过榜样示范和宣讲宗法伦理使得统治者意图自然而然地传到基层民众的圈子里,从而达到控制乡里人心的目的。据统计,两汉时期,中央加郡县官员数量竟高达到13万到15万之间。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地方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地方治理不同于罗马帝国地方治理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2024-03-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华”—“中华民族”

材料一   《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荀羡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

材料二   梁启超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

(1)指出材料一中“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
2024-02-01更新 | 290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全国卷·统编版)-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公元前256年,一位埃及人写信给托勒密王朝财政大臣控诉自己的两名希腊雇主,在完成任务后,第一个雇主什么也没支付给他,第二个雇主只支付了少量的酸酒,原因在于“他们看不起我,因为我是野蛮人”,“如果可以,请命令他们支付我应得的,以免因为我不会说希腊语而饿死”。这反映出,托勒密埃及时期(     
A.民族矛盾尖锐B.奴隶制度盛行
C.城市治理混乱D.文化认同欠缺
2024-01-1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泉州市处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的北岸,有“三湾十二支港”之称。古代泉州港经过历代对内河航道的大规模整治,到宋元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畅通的交通网,拥有了极广阔的经济腹地。泉州自古以来就广泛种植水稻、甘蔗、茶叶、桑麻、水果等亚热带作物,这就为泉州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支撑泉州乃至福建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海外市场需求扩大的刺激下,泉州的制瓷业呈现出专门供应外销的特点。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窑工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如大量使用当时先进的“支圈覆烧法”等,以适应外销要求。受海外贸易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然经济劳作模式在海外贸易的厚利诱惑下不得不改弦更张。繁华的泉州港吸引大量外国人来这里经商、定居,当时世界的几大宗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相继传入。

——摘编自刘新慧《海外贸易与宋元泉州社会》

材料二   从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由盛转衰。明清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对海上贸易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宋元时期的合法海上贸易活动变为非法,闽南地区的走私和海盗活动一度十分猖獗。1567年“隆庆开海”,闽南地区的贸易中心转向曾经边缘化的漳州,清代之后转向厦门。泉州港辉煌的时代就此结束,而继之而起的漳州和厦门至今也未能达到泉州曾到达到过的高度。

——摘编自朱嘉仑《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与衰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泉州港崛起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分析泉州海外贸易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衰落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