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19更新 | 597次组卷 | 12卷引用:历史(重庆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还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张中央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绝对权威,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太平世”。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根据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的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38年出版的《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第二章标题“元代法定之种族四级制”,确立了“四等人制”的概念;1985年《元代的四等人制》一文将其概念定义为“元朝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同年出版的权威性读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基本认同了这一观点,在学界影响很大。但20世纪末以来,不少学者对该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基于人种、语言、宗教、文化而划分身份差别或阶级制度的说法是一种对元朝历史的误解。甚至有学者认为“色目人”是汉族认知世界的产物,“四等人制”是汉族人虚构出来的。以上学术争论对我们的启示是(     
A.学者对历史概念的解读基于其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
B.历史研究不能迷信权威,要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C.对历史现象的认知应避免基于简单概括和过度解读
D.不能先入为主地开展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政策的研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为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东汉画像石《弋射收获图》,对此画像石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东汉社会经济持续发展B.是研究东汉社会生产的重要史料
C.狩猎业是主要生产部门D.战乱与政局动荡导致了民生凋敝
5 . 下图是英国人创作于1934年的漫画《谁害怕大坏熊?》。漫画中的法兰西女士在抚摸、讨好代表苏联的大熊:“它是只好好熊——乖乖熊——善良熊!我们必须给它一个我们的日内瓦小圆面包!”树背后的人物是希特勒。对该漫画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奉行扶德抑法政策
B.法西斯势力是欧洲安全的潜在威胁
C.苏联模式受到西方青睐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纵容法西斯
2022-03-1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朝服役“失期”处罚的历史叙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记述出处
御中发……期三日到五日,谇(责备);六日到旬,赀一盾(盾牌);过旬,赀一甲(盔甲)……秦简《秦律·徭律》
今士五甲(应征者)不会(到岗),治(答)……秦简《秦律.戍律》
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电大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无法揭示B.实物史料较之文献史料更具价值
C.三则史料都是二手史料效力存疑D.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识
2023-05-10更新 | 282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新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下图为1930年《北洋画报》刊载的一则元兴茶庄广告。有关该广告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具有爱国营销观念
②从商业视角宣传抗日意识
③反映出民国时期饮茶已成为大众行为
④注重产品外观、质量,以价格优势参与竞争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8 . 司马迁评价:“江南地区占有‘地势饶食’的优势,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得到‘饭稻羹鱼’的成就。”同时,他也指出尽管江南“无冻饿之人”,却也没有“千金之家”。对以上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江南地区逐渐成为经济重心
B.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处于原始阶段
C.江南地区已经消除贫富差距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23-05-07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朝到唐朝,在今北京一带设置幽州,一直都是中原政权的东北边陲重镇。五代末至北宋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横跨草原与东北,设置五京,改幽州为南京,城高三丈,周围达三十六里。辽朝将南京作为南向发展的基地,这里也成为辽朝最为繁盛之地。辽朝之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仍采用五京制度,南京一般被称为燕京。金朝后期迁都燕京,使这里成为金朝后期的统治中心。元朝建立后,改燕京为太都,北京从此长期成为统一国家都城。

——摘编自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朱元障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元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1420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北京虽然“远饷近虏”,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成祖迁都北京做出合理解读。
2023-04-08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模拟调研(四)历史试题

10 . 文化碰撞与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 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 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 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 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 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 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 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01更新 | 52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