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农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史称农业革命,成为英国成功起飞的要素。光荣革命后议会以立法形式推动圈地,使土地高度集中于贵族等大土地所有者手中,农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土地所有者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对土地进行改良,使用新工具和技术、引进新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例如铁犁、收割机、脱粒机等农业工具和机械逐步推广,引进了马铃薯、甜菜、甘蓝、三叶草等作物,增强土地肥力,化解冬春季节牲畜饲料短缺的问题,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据统计,18世纪上半叶,英国的谷物产量增幅达到11%,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还有部分谷物出口。羊毛产量从1695年的4000 万吨增长到1805年的9400万吨。大地产者、贵族还将土地的收益投入到运河的建设,开发矿山等经营活动中。小农无力进行这些改良,被逐渐驱逐出市场,慢慢的破产了,从而沦为农业工人或城镇劳工。

摘编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第四卷转型时期》

材料二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本文以信念目标情境工具这一路径来解读近代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国家信念决定国家战略与发展目标,不同的情境和阶段性目标决定不同的制度安排;而不同发展阶段目标的转换、情境的变动以及工具的更替则归结为制度变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城乡关系演变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张露《中国工农城乡关系:历史演进、基本经验与调整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 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的实质,分析农业革命如何推动英国工业化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①、②内容进行完善,并对富国阶段的城乡关系进行说明。(说明需结合图中的各要素进行)
2024-01-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旌表一词源于《尚书·毕命》的旌别淑恳,表厥宅里,意为识别善和恶,标志善人所居之里。旌表制度滥觞于先秦,到明代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旌表制度体系。明初天下州县各邑里普建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里老书之亭侧,教之于民,以示劝惩。洪武元年颁布诏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覈,转达上司,旌表门问。明代政府详细规定了旌表规范,如对妇女守节年龄的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问,免除本家差役。洪武初年,政府为表彰新乐县刘孝妇对婆婆的悉心照顾,遣中使赐衣一袭、钞二十锭。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统计,明代由中央政府下诏旌表的节烈女性就达三万五千余人,占历代旌表节烈女性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摘编自张晓辉《明代旌表制度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各时期劳模评选概况

19491956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建国以来的首届劳模大会,评选出了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侧重于表彰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

19561966

“技术革命”作为重点被提出,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一时期的劳模人物中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

19661976

强调“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劳模人物的评选主要在于“忠诚”,突出政治品质。

19781992

1979年党中央提出关于“模范”和“先进”的理论判断,强调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1982年我国将奖励劳模写入宪法;1989年后,国务院规定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劳模奖励办法重新恢复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19922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出大批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模。在认定促进企业发展的劳模时,更注重“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全国劳模中既有体力劳动者又有脑力劳动者,也包括文化、体育界的突出贡献者。

20022012

2005年全国劳模评选开始,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将劳模人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注重增强评选结果的公信力,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劳模评选。

——根据郭莹《建国以来中共劳模评选的历史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旌表制度体系的特点,并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阶段的劳模评选进行解读说明。
3 . 下图是美国与苏联(含沙俄、苏俄时期)工业生产指数(1913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破坏两国工业B.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迅速恢复
C.两国工业均遭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D.苏联曾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4 . 下表所示为20世纪以来公共交通管理领域的若干史实。表中信息集中反映了近现代交通 管理发展的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率先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

2014年2月起,美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局逐步推行车对车通信(V2V)技术和并制定相关法规

A.机械化B.智能化
C.电气化D.法制化
5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不能认为从远古起就已统一成今天这个样子了。那就不免有些忽视了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开发、战斗的艰辛而曲折的历程,才终于缔造成这个“统一”。 而且, “统一” 是分大小层次的,从地区性的到全国性的,“分裂” 酝酿了 “统一”, “分裂” 为 “统一” 铺平了道路。历史上各民族间的交往、迁徙乃至相互冲撞,最终融铸成“中华民族”的统一整体。

——摘编自武尚清《白寿彝先生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面是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对日本731部队在撤退之前毁灭罪证时的场景的描述(局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那座利用特殊钢材和近50 公分厚的水泥墙盖起来的特设监狱,十分牢固……部队人员拿着铁镐和铁锹走进特设监狱单人牢房的一刹那,都吓得呆立不动了……他们发现在单人牢房墙上闪耀着黑紫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每个字约为 20厘米见方。监狱里根本无法搞到笔墨,一看便知道那是用鲜血写成的。一个个黑紫色的字迹,像高压电流般地冲击着这些慌忙进行战败处理的731 部队人员的大脑,使他们麻木了
A.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有效证据链B.印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C.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了历史解读D.史料记载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则有关马车的考古发现

哈萨克斯坦卡拉塔乌山脉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时间距今4000年左右。这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与甲骨文的“车”字完全一致
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及小双桥等商代早期遗址,均未发现马骨及两轮车辆遗存;目前尚未发现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国境内的畜养家马与战车的遗迹
商代晚期的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与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发现的车马坑,马车构造与殷墟所见相同;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且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
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已远超中亚、西亚地区。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

——据于成龙《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等整理

材料二

材料三   2015年以来,美国将自动驾驶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发布了多项自动驾驶指导政策。美国自动驾驶关注点从小汽车自动化延伸至公交、货运物流,并推动港口、公路多模式多场景示范运营。2020年2月,中国多部门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了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近年来,以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美国以公路智能运维和车联网技术部署为契机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日本以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节点为载体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更新升级,欧洲推动跨国统一的核心网络信息化通道基础设施建设。

——摘编自韩广广等《美国〈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规划2020—2025〉解读及未来发展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后期马车的特点。
(2)材料二为近代早期有确切年代的绘有人力车的绘画,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人力车产生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年来各国加快智能交通建设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交通工具演变历程中得出的认识。
2024-04-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图是l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图,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厘金: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设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征约百分之一的税)
A.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B.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逐步减轻
C.农耕经济的持续衰退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他曾在此创作了240余首诗歌。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使之成为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据不完全统计,杜甫草堂现有馆藏珍贵文献3万余册(含十数种语言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刻本120余部);各类文物2000余件,包括古今与杜甫及杜诗有关的碑刻、书画、对联、印章等,它们共同构成杜甫草堂“文本化的风景”。

表:成都杜甫草堂部分“文本化风景”

内容来源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北宋王安石为《杜甫画像》题诗(部分)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晚清名士顾复初于光绪年问题写、现代书法家邵章补书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者郭沫若1953年题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学者谢无量1955年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部分)
对人类最伟大的诗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法国前总统希拉克2004年题词

——据《杜甫草堂诗艺文研究》等整理

围绕杜甫草堂“文本化的风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予以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山东泰安·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有学者指出:冷战格局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为原殖民地国家和其他受制西方的落后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冷战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B.冷战推动殖民地国家的独立
C.社会主义阵营支持独立运动D.冷战有利于世界体系的重构
2024-03-12更新 | 312次组卷 | 9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