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宜昌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清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烟台条约》,将宜昌设为通商口岸。在“利益均沾”的旗号下,日、美、德等国接踵来宜,并设立领事馆、开办洋行、建立教堂,外商经商亦不受限制。民初,宜昌为北洋军控制,并驻扎大量军队。这些部队素质既差,纪律也不好,中央长期拖欠其军饷。19201129日,宜昌发生兵变,时隔半年,宜地再发兵变。两次兵变造成全埠中国商家和官厅银行无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损严重,且牵涉国家甚广,以日商损失最重。

第一次兵变后,宜民公推代表赴京向府院请愿,然而中央对于兵变事件已习以为常,并未足够重视。第二次兵变后,宜昌旅京同乡会向国务院递交呈文,“恳求政府于五日内切实批示,否则视政府无保护宜民能力,即请外人将宜昌划为租界,以免再遭浩劫”。然而中央政府“迄未顺从宜民请求,且公然发布袒护王占元(湖北督军)之命令”。于是湖北宜昌旅京同乡会将呈文通电全国,引发轩然大波。省议会及汉口总商会认为“宜昌租界之说,无异引狼入室,当以国贼论”。《申报》表示:“此为中华民国莫大之耻·亡国之原因者,即此类奴性是也。”

同时,为确保湖北境内外商安全,北京公使团于1921624日开会讨论湖北兵变问题,英、日政府力主推动设立宜昌租界计划,而美国极力反对,宜昌租界的提案不得不被搁置。此后,美国提出一个照顾到中国主权及各国利益的替代方案,并获得外交团通过,英、日的如意算盘随之落空。

——摘编自张超《秩序与主权:宜昌商民自请设立租界事件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宜昌租界事件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并概括该事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英国政府积极推动设立宜昌租界和美国极力反对的原因。
2 . 18世纪以后,英国地方政府职能从主要集中于治安及土地等方面的管理扩展到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并逐渐承担起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20世纪80年代,英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把社区服务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一变化(     
A.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B.折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
C.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3 . 叶圣陶小说《文心》(1934年出版)中的主人公乐华在一场私人舞会上表态:“书本自然不想放弃。有空闲的时候,我预备跑图书馆。可是我还想不用文字写的书,我要在社会的图书馆里做一番认识、体验的功夫。”小说中乐华的表态体现出当时(     
A.工人阶级文艺创作的影响B.新民主主义理论广泛传播
C.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D.知识分子对革命充满同情
2024-05-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唐(10661150年),字晞古,河南孟县人,幼时勤奋好学,颖慧过人,诗文书画俱佳,48岁在宋徽宗画院考试的“竹锁桥边卖酒家”一题中,以独特构思一举夺魁,天下闻名,成为一名山水、人物、畜兽兼工的高手。靖康之变,汴京沦陷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临安卖画度日。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令其画风骤变。南渡后的作品简练洒脱,水墨苍劲,完全抛弃了上留天下留地的整体构图只关注一个局部的景致,出现了“边角构图”的南宋山水画特征。其中《采薇图》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他们的忠贞气节。画中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面容清癯,身体瘦弱,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存亡的关切,也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国家危难之际投降变节,可谓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摘编自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伍勇读史笔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唐作品的风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唐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2024-05-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九)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隋代在京师及诸州为铁钱“立榜”“置样”,“不中样者,不人于市”,凡发现(铜钱)“非官铸者,皆毁之,其铜入官”。唐代在“历代采铸”的梓州铜山县“置监署官”。这些举措(     
A.旨在打击商人巩固统治B.提高了手工业的工艺水平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国家经济控制能力
2024-05-07更新 | 480次组卷 | 1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长水教育控股集团(云南)衡水实验中学管理有限公司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3年滇越铁路越南段通车后,提高了云南个旧锡矿的生产效率,然而外流的大量锡矿及路权矿权主要属于法国人。同年,云南籍翰林院编修陈荣昌联合罗瑞国等人上书云贵总督丁振铎,要求修建碧色寨到个旧的铁路计划。这一历史过程可用以证明当时(     
A.财富竞争刺激民族意识的觉醒B.云南已经完全成为法属殖民地
C.中外资本勾结使国家主权丧失D.路矿权之争是民族矛盾的焦点
2024-05-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十年战争在其开始之初,仅限于德意志境内,皇帝和支持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两大集团之间作战。不久,丹麦、尼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相继加入战争,英国、俄国、教皇和波兰等则因支持不同的集团而纷纷介入,三十年战争遂演变为国际战争。1648年,交战双方经过会议协商,共同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这场战争。和约规定,德意志的350个邦在教会事务和政治方面均得自主行使领土主权,和约还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从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全欧国际会议。这是自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以来,第二次通过全欧国际会议来安排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1648年,和会上没有英国、波兰、俄国和土耳其的代表,而这一次和会仅仅排除土耳其在外。会议所有重要事务主要由俄、英、奥、普、法五国协调决定。会议的主要结果是: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恢复君主制,法国的疆界恢复到1790年的状况,俄国获得波兰的大部分和芬兰,普鲁士也扩大了领土,建立了由奥地利主持的德意志邦联,英国获得一些海外殖民地。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也纳会议召开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相比,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特征。
2024-05-0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早期(1450年至1750年)是全球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世界历史的许多重大主题都在这个时期内出现并得到了发展。第一、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第二、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西欧变成了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力量;第三、全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彼得·斯蒂恩等主编《世界文明史》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世界近代早期(1450年至1750年)历史重大主题的概括。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代早期的一个重大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可以用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提出新的主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0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测评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之后,结束了日本借一战之机短期独霸中国的状况,又回到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欧美列强可以不管中国的利益,但显然不能容忍日本向他们挑战。但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绘了世界政治版图,列强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个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了,这一期间的中法关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面对这样的形势,法国在口头上承认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要求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是正当的,在行动上也迫于压力做一些小小的让步,但在更多的方面,对于中国要求收回的在华利益,想尽办法拖延,如广州湾租借地。同时,又千方百计利用不平等条约,费尽心计寻求扩大自己的利益。有时甚至不顾自己大国形象,不惜采取威胁、恫吓等无赖手段。而在更多的时候,法国的让步和攫取新的利益是交错在一起进行的。

——摘编自张雪永《大革命时期的中法关系研究》

材料二   早在1949年初,法国准备承认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希望通过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关系阻止中国支持越南抗法民族解放斗争。而中共将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国际主义义务,在援助越南革命的问题上态度坚定,中法建交的构想也就无疾而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法国追随美国谴责中国“侵略”朝鲜。60年代中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与中国改善关系,是戴高乐奉行独立外交的一个重要表现,与中国合作使戴高乐在和两个超级大国打交道时,手中多了一些筹码。1964年,中国和法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西方媒体将之称为“外交爆”。周恩来指出:“中法建交是国际事务中的一件大事,是在西方打断一个链条,其影响会越来越深远。”

——摘编自翟强《从隔阂到建交: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关系》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时指出:“2024年,我们将迎来两国建交60周年。双方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坚守建交初心、赓续传统友谊,推动中法关系迈上新台阶。”中法建交为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的国家间交流合作树立了典范,60年来中法关系的探索与实践塑造了“中法精神”

——摘编自卢沙野《忆六十载辉煌启新时代征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后法国对华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1949~1964年法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两国建交的影响,并简要谈谈你对“中法精神”内涵的理解。
2024-04-30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九)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37年初,国民政府制定了《国防军事建设计划草案·海军》,提出“应避免与日本海军在沿海决战,保持我之实力,全力集中长江,协同陆空军作战”。同年8月,蒋介石亲自下令沉船,海军随即沉军舰民船43艘,以阻塞水道。国民政府的上述行为(     
A.是奉行“不抵抗政策”的铁证B.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
C.阻碍了东部沿海工业的内迁D.是国力悬殊背后的无奈之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