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总结民国以来的经验时说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这地底的陈土,就是官僚、武人、政客。要建筑灿烂庄严的民国,须先搬去这三种陈土,才能立起坚固的基础来。因此,孙中山指出,中国彻底的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绝不应仅限于推翻一个皇帝。

——摘编自纪盛鸿《孙中山与中国文官制度的近代化》

材料二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近五十年实则是近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为“掘起地底陈土”所做努力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的中国政治“进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该“进化”形成的原因。
2024-06-1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政变》连环画

——摘编自刘泊君《小人书,大市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6-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80年代,康梁等人上书指出:京师沟渠“塞淤不通”,街道“臭秽都蒸碍“兆民之卫生”,同时也会惹“外人之非笑”。1898年,光绪发谕饬修京城街道,随后官员纷纷上奏陈言涉及街道改造的机构、人员、办法、技术、设施、资金等。同年9月,慈禧再次垂帘听政后改造街道之事戛然而止。至次月,总理衙门才同意先从“各国使馆洋人日常往来之地”开始修路,后次第续议兴修城内外其他街道。在修路上则以土路为基,上铺碎砖石渣加灌灰浆,逐层追压到底,街旁则修水沟二道,既保留了原来的中式石路,又参照租界的马路型制。虽有反对修路之声,总理衙门解释道:“今若遽议停罢,不惟失信多人”,而且若各国驻华公使“得据以为中国不能自办之证,必至复行立会,张议代修“抽铺捐、设洋捕,种种室碍之事,恐因此而生”。至1911年,北京城共修马路约舍48里,大街中央原来凸出的御道在平整后消失。同时,清政府先后设立了工巡局、民政部等负责管理道路,城市排污、公共卫生、街道设施、交通工具等也随着道路的修整而革新。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北京街道改造工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4 年8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在进行援越抗美斗争的同时,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 多个,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铁路交通、邮电、教育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王桧林等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到 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 万亩,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4%提高到2001年的38.3%。生产布局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摘编自武力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材料三: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里程碑。

——摘编自潘岳等主编《中华民族组词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纪之交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族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费孝通有过精辟论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这就涉及如何理解和处理“百年视野”与“千年视野”的关系。离开了以千年为视界的长时段历史溯源,缺乏全史在胸的大历史观,便无法厘清近百年来的发展变化。

——摘编自马敏《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走向自觉的重要一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近代民主革命中的一个片段,以“千年视野下的______”为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6-1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厦门双十中学2024届高三热身试卷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教皇地位的衰落与国家世俗化发展要求打破原有的政治结构,换言之,主权国家的建构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了基于领土的主权国家,国家的政治权限被划定在特定的领土范围以内,领土成为主权国家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战败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原有的社会控制结构体系摇摇欲坠,国家的权力从贵族的手中转移到君主手中,最后再转移到代表人民的议会手中,人民从徘徊于政治体系之外到能够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力,伴随这个过程,普通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逐渐巩固。无论是国家的领土边界还是国家的利益边界,是以民族边界的大小来决定的,民族承载着国家,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以英国为例的阐释》

材料二   14世纪初,资产阶级只是一个势单力薄的阶级,它不得不与王权相结合,结成同盟来斗争,支持国王逐渐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王朝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这个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所以,在英法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旧的王朝国家,构建起了近代民族国家。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是如何发展为近代民族国家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资产阶级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2024-06-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在宣言上签字的26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参加战争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各国政府和人民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和旗帜下,终于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现了世界现代史上空前的国际大联合。大联盟的建立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和要求,为后来成立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   在国际关系史上,雅尔塔体系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后对世界和平与战争状况有着重大影响的国际体系,而且其后至今尚无以地名命名的国际体系出现……从构建国际秩序的角度,雅尔塔体系创建了一个双重复合秩序:一方面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是适用于全球的大秩序;另一方面是大国竞争的传统秩序,或者说是强权秩序。

——摘编自刘建飞《雅尔塔体系的是与非》

(1)根据材料一、写出“宣言”的名称,简述“宣言”发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2024-06-0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测试(期中)历史试题
8 . 边疆治理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靺鞨。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

——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朔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

(1)列举唐朝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前期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所取得的成效。

材料二   蒙古族在边疆诸民族中分布范围最广,力量最强,也最受清朝统治者的重视。漠南蒙古诸部在清廷入关前已归附,清朝参考八旗制度,将编制成若干个札萨克旗进行管理。清朝统治者不但对蒙古贵族封爵授职,拟于宗室,而且还与蒙古贵族建立起密切联姻关系。康熙帝曾称:“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清朝民族关系不但承上启下地演绎着过去民族交往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而且还继承、延续了中国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流向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释清朝是如何实现“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的?结合所学,概述清朝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政策有何特点?
2024-06-0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性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弃疾(1140-1207年)自幼目击战乱劫难之悲,亲历民族压迫之苦,在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和悉心教导下,从小就树立了以武立身做将军的梦想和恢复中原失地的雄心壮志。22岁时,揭竿而起,聚众两千,起义抗金,并奉表南归,直至67岁去世,在南宋生活了45年。在此期间,辛弃疾不失时机地紧抓住每次被朝廷任用的平台和机遇,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堪称是“上马击贼,下马草檄”的治世能臣。

——摘编自邹卫平《家国情怀壮稼轩》

材料二   南宋时,广大人民反民族压迫的爱国感情和斗争精神,使辛弃疾受到了鼓舞,投进了反对侵略反对投降的斗争。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抗战御敌,须得民心,惜民力,主张朝廷“宽民力”。辛弃疾不能投身抗金斗争,是主降派左右了南宋政局的结果。因此,辛弃疾对这伙民族败类极度不满,投以无情的蔑视。但辛弃疾有着阶级根源的正统观念,例如,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受命镇压茶商军。淳熙六年,会稽郡人王佐血腥地镇压了湖南农民起义,辛弃疾写了首《满江红》表示祝贺。

——摘编自洪耀辉《辛弃疾词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弃疾家国情怀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0年,法国共和国政府颁布法令,决定把714日作为国庆日。1889年,法国政府制定了纪念大革命100周年的计划,其中各种节日和庆典活动有20余项之多。55日,法国政府在凡尔赛举行纪念三级会议100年的仪式。全国各地都有游行、演说、栽种自由树以及散发《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等活动。法国各地教育督察还发布通告,要求教师向学生讲述大革命的意义,并且向他们所居住地点的成年人描述革命所带来的好处。到714日,庆祝活动更为盛大、持久。仅以巴黎为例,便有盛大的游行和规模巨大的音乐会,整个巴黎到处都是欢庆活动。

——摘编自顾杭《18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材料二   194110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提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30周年。1010日,延安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纪念活动。“到会者有延安大学等80余单位,共3万余人,四邻民众也扶老携幼,赶来参加”。朱德等人发表了热烈演说,“强调坚持团结,抗战到底,并追忆孙中山缔造民国之丰功伟业”。延安四大礼堂分别举行晚会,演出话剧、平剧。《新华日报》发表了《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纪念文章,号召建立“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争取民主共和斗争的胜利。延安成为纪念辛亥革命的又一中心。

——摘编自朱斌《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相比,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30周年活动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2024-06-0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