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连达。悬泉置遗址为汉代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甜水井南的戈壁滩上,其遗址上发掘出土了大量生活、生产用具,特别是出土了数量很大的简牍,帛书、纸文书。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出土的简牍中,纪年简最早是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最晚为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簿籍、爰书、劾状、符、传、历谱、术数书、字书、医方、相马经等。出土有较多的书于墙壁墨书题记,内容涉及诏书和药方等,特别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直行隶书,字体工整,保存较好,是研究汉代历律、农技和医药水平的最新资料。其中大量西汉汉宣时期麻纸的出土,证明了早在西汉时期纸已作为书写工具在西北边郡地区广泛使用

——胡杨《惊世汉简:悬泉置的奉献》

(1)上述材料可以用来研究那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2)结合悬泉置的内容,说明中国古代邮驿系统的作用?
(3)根据材料,思考悬泉置的发现,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有何重大意义?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定西市高三下学期诊断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全球南方”一词近来风靡全球,受到各方关注。A·G· 马勒认为“全球南方”具有三个定义。首先,它用来指代经济弱势的民族国家,以替代冷战后的“第三世界”;其次,全球南方通过包括富国内部被压迫的人民和南方国家的富人来淡化地理意涵;第三,反映南方国家基于相似处境的相互认同,代表一种抵抗想象中的跨国政治主体,以对抗代表当代权力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由此可知,这一观点(     
A.表明世界秩序的急剧变革B.说明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C.忽视经济方面的南北差异D.是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抵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意大利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有产者竟相购筑豪宅,以恣情靡费为目的。如15世纪中期,佛罗伦萨上层社会的代言人指出“富人必须豁达大方,慷慨解囊正是他们能拥有的最高贵、最吸引人的美德”,并公开说“花钱确实使我感到快乐和满足”。这一现象(     
A.表明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使国家经济发展后继乏力
C.助推个人主义走向极端D.意味着中世纪道德的消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   年7月,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申报月刊》为纪念其创刊周年,发行特大号中国 现代化问题号特辑,正式拉开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序幕。下图为1933年第2卷所刊发文章中“现代化的方式路径”各种倾向所占分量(单位:篇)。

——摘编自黄敏《近代现代化强国梦的话语建构——以<申报>及<申报月刊>相关文章为例》

材料二   自晚清以来,在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时,就一直存在着中西文化之间的激烈争论。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强调指出,要动员群众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   建设事业,为夺取政权打下基础。“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艾思奇专门撰写文章《论中国的特殊性》,提出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向西方国家学习是必须的,但是中国也有中国的实际国情,不能盲目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

——摘编自王术静《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路径选择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观点及其影响。
2024-05-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夏商周时期,柑橘就已经在我国进行了人工栽培,公元前3世纪前后,《禹贡》有“淮海 惟扬州。 ……厥包桔柚,锡贡”的记载,可见柑橘已经开始作为贡品进贡。秦汉时期,柑橘生产得 到进一步发展,《史记》中记载有“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表明当时楚地的柑橘生产 与齐地的鱼盐生产具有同等重要的经济地位。魏晋时期,各个柑橘集中产区设置了“桔官”,专司 经营柑橘生产、征收赋税和贡奉皇室。唐代,日本和尚田中间守来我国浙江天台山进香,带回柑 橘种子,在日本鹿儿岛、长岛栽植,变异选择获得温州蜜柑。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地理 志》中列举了现在的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江苏及陕西 的南部,向朝廷纳贡柑橘。明清时期,柑橘业已表现出一定的规模化、专业化格局。清朝吴震方 《岭南杂记》记载:“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明代的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 十分推崇柑橘的药用价值,并对柑橘的药用性作了详细的叙述。15世纪时,葡萄牙人从我国台 湾、福建、广东带去许多柑橘品种,后传遍地中海沿岸各国;1892年,美国从我国引进桩柑,叫“中国蜜桔”。

——摘编自曾云琦《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柑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柑橘的作用。
2024-05-3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遗憾的是,尽管对理性抱持高度期望,法国大革命在国王和教会双双被扫除之后,并没有带来一个民智洞开的新纪元,反而带来流血、暴政和独裁!”此观点道出了(     
A.启蒙运动的局限性B.共和体制的虚伪性
C.法国革命的保守性D.革命战争的频发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迅速城市化,人口的大批流动与转移,给城镇精神关怀的基础设施——教区和教堂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尽管人们的宗教感情十分强烈,希冀得到宗教上的精神关怀,然而在许多城镇尤其是新兴城镇,国教教堂座无虚席,没有足够的位置容纳想去做礼拜的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贫乏的精神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国教会既然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福音运动和卫斯理宗等新宗教担负起民众精神世界的职责。卫斯理兄弟和怀特菲尔德创立的卫斯理宗适应了转型期社会的剧烈运动。卫斯理宗自称为“循规蹈矩者或严守教规者”“起先他们还按照教会惯例,在教堂中听众布道,不久,他们就走出教堂,向千千万万一向被遗忘的劳苦大众转达上帝的关怀”。以此为契机,在英国复兴了以传播福音为己任的福音运动,他们不仅宣传宗教问题,而且广泛关注社会问题,因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极大的影响。卫斯理宗关注城镇大众,认为人数最多的地方是最适宜布道的地方。卫斯理宗所运用的俗人牧师、巡回布道和露天布道等形式,为福音运动及其它非国教所沿用,成为18—19世纪英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的新式精神关怀 。

——摘编自陆伟芳王桂山《近代英国城市化中的精神关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中精神关怀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城市化中精神关怀的影响。
2024-05-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军入关前,有专门处理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后更名为理藩院,就是处理藩部(包括边疆民族和周边部分国家)问题的政府部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清廷修订《理藩院则例》,适用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理藩院则例》源于《蒙古律例》,而《蒙古律例》又是清朝先后颁行于蒙古的《盛京定例》《蒙古律书》《蒙古例》等法令的最后修订本。乾隆六年(1741),《蒙古律例》告成。尔后,又多次增补修订,至乾隆五十四年律例条文已有209条。嘉庆十六年(1811),清廷在理藩院设立“则例纂修馆”,在增补刊 印《蒙古律例》的同时制定《理藩院则例》。《理藩院则例》的编修,虽然是在《蒙古律例》的基础上增补的,但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边疆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情况而编修的。《理藩院则例》的制定是清朝在边疆地区的正式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指出从《蒙古律例》到《理藩院则例》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藩院则例》的积极影响。
2024-05-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10 . 面对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形势,1955年,中国政府决定创建自己的核工业、研制核武器。1958年,负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开了核武器研制的序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这说明原子弹的研制(     
A.打破了美苏两国核垄断B.具有威慑敌对势力的国防意义
C.缓解了紧张的国际局势D.改变了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
2024-05-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